【摘 要】
:
肿瘤在临床上有实体瘤和非实体瘤之分。实体瘤可以检查到有形肿块。非实体瘤主要是造血系统肿瘤,仅占全部肿瘤的10%,且影像学检查不可见。目前纳米材料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实体瘤部分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纳米金刚石(Nanodiamonds,NDs)联合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的治疗方案可以显著提升ATO在实体瘤中的治疗效率,本论文基于以上现象,对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在临床上有实体瘤和非实体瘤之分。实体瘤可以检查到有形肿块。非实体瘤主要是造血系统肿瘤,仅占全部肿瘤的10%,且影像学检查不可见。目前纳米材料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实体瘤部分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纳米金刚石(Nanodiamonds,NDs)联合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的治疗方案可以显著提升ATO在实体瘤中的治疗效率,本论文基于以上现象,对产生这一结果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响应型近红外二区纳米探针同时具有肿瘤特异性和发射近红外荧光的优势,在肿瘤的成像和治疗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对新探针在细胞和动物层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验证是探针开发的重点。因此,本论文分别对NDs阻断自噬的机制和新开发的响应型纳米荧光探针NIR-II@Si(Second near-infrared window core-shell silica nanocomposites)和响应型纳米光热探针Nano-PT(Nanostructured photothermal agent)在肿瘤成像和光热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现在总结如下:(1)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发现NDs能引起LC3和P62在细胞内的聚集,说明NDs对细胞自噬流有调控作用,通过区分自身溶酶体处理功能障碍的串联报告基因mCherry-GFP-LC3检测发现NDs作为自噬抑制剂主要作用方式是调节自噬流和自溶体内容物流。对NDs在细胞内的靶向位点进行检测发现细胞中转录调节因子核蛋白1(Nuclear protein-1,NUPR1)的表达量与NDs的作用时间是呈负相关的。同时,经过NDs处理后NUPR1的下游基因突触小体相关蛋白25(Synaptosome-associated protein 25,SNAP-25),囊泡相关蛋白8(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8,VAMP8)表达量也相应减少。而SNAP25,VAMP8在细胞中起着介导自噬溶酶体的外排,调控自噬溶酶体晚期进程的作用。接着通过干扰RNA成功抑制了自噬相关蛋白ATG5(Autophagy related protein 5)和ATG7(Autophagy related protein 7)的表达。我们发现敲低ATG5和ATG7后NDs对NUPR1表达的调控作用就消失了,同时NDs叠加ATO的抑瘤效果明显降低。该结果说明在治疗过程中NDs是通过自噬影响细胞内NUPR1的表达并进一步自噬阻断,提高了ATO的实体瘤治疗效果。(2)对NDs和NDs叠加ATO联合治疗中药物的分布代谢及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估。首先,联合给药过程中,NDs和ATO在全身组织中均有分布,但是在肿瘤中聚集较多,而且在给药周期结束后体内的NDs及ATO会迅速排出体外;其次,我们发现NDs在给药过程中对血液学血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第三,在给药过程中并没有对肝组织造成损伤,相反对肿瘤造成的肝组织损伤有一定的恢复效果;最后,NDs和NDs叠加ATO联合治疗并没有对体重造成明显影响。因此,NDs叠加ATO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联合给药方式,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3)使用NIR@Si分别在体外和体内对其成像效果进行检测,并与近红外一区成像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NIR@Si特异性强、成像效果好、组织穿透深度高。在个体水平可以通过人为控制相应底物的含量实现成像效果的可控性。对NIR@Si的生物相容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探针可以快速分布到主要脏器中并迅速排出体外,对血液学血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因此,NIR@Si成像效果显著,生物相容性好,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4)使用Nano-PT分别在体外和体内对其光热治疗效果检测。结果表明NanoPT特异性强、光热转换效率高、肿瘤治疗效果好。对Nano-PT的生物相容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探针对主要脏器和瘤周组织形态均无显著影响,对血液学血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因此,Nano-PT光热治疗效果显著,生物相容性好,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总之,我们对NDs叠加ATO治疗实体瘤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解释了在联合给药过程中NDs通过阻断自噬提高ATO治疗实体瘤的原因,找到了NDs阻断自噬的靶点NUPR1,讨论了NDs叠加ATO治疗实体瘤的安全性等问题,为NDs叠加ATO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支持。接着对新开发的肿瘤响应型纳米荧光探针NIR@Si的肿瘤成像效果和纳米光热Nano-PT的光热治疗效果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探针特异性强,分别实现了肿瘤的成像和治疗。同时两种新型探针的生物安全性较好,均具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其他文献
电子枪是电子加速器中被加速粒子的源头,决定了整台加速器的束流性能。自由电子激光等大装置所要求的低发射度、高亮度电子束使得电子枪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而光阴极微波电子枪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自由电子激光、超快电子衍射等装置的发展,并将继续推动这些大装置向着更紧凑和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极紧凑高亮度光源技术也对下一代光阴极微波电子枪提出了更低发射度、更低能散的需求。上海
熔盐堆是先进四代堆中唯一的液态燃料反应堆,由于液态燃料的特点使得熔盐堆中锕系核素和裂变产物的行为和分布对熔盐堆的设计、建造、运行和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SINAP)正在开展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的研发,以研究锕系核素和裂变产物行为和分布及其对熔盐堆运行和干法分离影响为目标的熔盐反应堆化学成为一项亟待开展的重要工作。贵金属裂变产物是核裂变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贵金属裂
波前是由等相位面形成的曲面,波前检测的实质是定量相位恢复。由于在可见光波段以及更高频段,探测器只能采集振幅信息。因此需要借助各种手段从光强信息中提取相位信息。在同步辐射光束线中,波前的性质由光源点和光路的设计决定,在传输中光学器件的缺陷和表面误差,将导致波前的畸变。常见的如反射镜的面形误差和姿态失调会影响其聚焦性能,组合折射透镜的波面误差也会影响其聚焦光斑强度分布,对某些实验存在不利影响。因此准确
夸克和胶子是标准模型里基本粒子的成员,宇宙大爆炸早期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也可以产生,因此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早期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更进一步地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存在,提供了相对特殊的环境,它为一些反常输运效应的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比如手征磁效应CME、手征分离效应CSE、手征磁波CMW等效应。手征磁效应是指:强磁场存在的情况下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虽然地球水资源丰富,但其中只有2.53%是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并且这些淡水大部分是以冰雪的形式存在于南北两极、高山冰川、大陆冰盖和永久冻土层中。又由于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原因,人类始终面临着淡水资源短缺的危机。而如何高效的将海水淡化是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关键。目前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利用水分子在纳米管道中
复杂体系的特点包括两个方面,组分自身的复杂性,例如化学成分复杂,空间结构复杂,以及各组分之间联系的复杂性,例如存在组分间的相对运动、化学反应等。在如此复杂的体系内提取出目标组分的时空演化过程,对成像方法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成像深度以及对体系的非侵入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常见的成像方法中,相对于基于可见光、核磁共振以及中子的成像方法,X射线成像可以在保留高穿透性的前提下,兼顾优异的时间、空间
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QCD)预测了从强子态到解禁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uark Gluon Plasma,QGP))物质的相变,而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中,对应于部分子物质的自由度。为了获得相变发生的高温或高密条件,极端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使得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这种物质提供了可能。自欧洲核子中心(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
高能核物理主要研究极端条件下的核物质的状态和性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和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可以将原子核加速到接近于光速的速度进行碰撞,碰撞早期会形成一种核物质的新状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各种性质。我们主要运用多相输运模型(AMPT)对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与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相关
生物传感器以其独特的分子识别特性被广泛的应用到疾病诊断和治疗,环境检测和生命过程研究等多个领域。许多科研工作者已经将自然界中具有特殊识别功能的核酸、蛋白等生物材料应用到了生物传感领域中。特别是核酸材料具有独特的碱基配对识别能力和高度的可编辑性,为其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优势。但是,传感界面的分子识别系统受到了靶标分子扩散,核酸探针完整性以及核酸探针活性和核酸探针构象等多方面的影响。通过调控
焦点堆栈成像方法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大尺寸稀疏样品的三维成像技术,在可见光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近几年开始在同步辐射X射线领域得到应用。它是通过沿光轴方向步进移动样品,采集样品在不同聚焦深度处的二维图像序列,对该图像序列利用焦点堆栈重构算法提取出样品深度方向信息,从而重构出其三维空间结构。与纳米CT(computed tomography,CT)成像相比,该方法无需旋转样品,避免了CT实验大角度下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