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FDM系统相位噪声补偿算法研究

来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aolippp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CO-OFDM)系统结合了相干光技术以及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具有频谱效率高、接收灵敏度高以及对色散的鲁棒性等优点,是近年来光纤传输系统中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然而,CO-OFDM系统容易受到相位噪声的影响,特别是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相位不匹配,这将导致系统解调性能的迅速恶化。CO-OFDM系统中,由于采用了多载波调制技术,其符号周期较大,对相位噪声更加敏感,而相位噪声会破坏子载波间的正交性,极易引起公共相位误差(CPE)和子载波间干扰(ICI),从而恶化系统性能。同时,在该系统中,激光器相位噪声在色散光纤种传输后会转换为强度噪声,制约最大传输距离。CO-OFDM系统中的相干检测技术需要精确跟踪传输信号和本地振荡器输出之间的相位和频率,而激光器相位噪声会对其造成干扰。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改进激光器的制造工艺来减小线宽,该方法可以减小相位噪声对系统的影响,然而增加了系统成本。因而,准确估计并补偿相位噪声是提升CO-OFDM系统性能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主要围绕CPE补偿算法、ICI抑制算法以及非线性判决算法展开,具体内容详述如下:首先,详细论述了CO-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CO-OFDM系统中存在的主要损伤以及CO-OFDM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并根据CO-OFDM系统模型建立了基于Opti System和MATLAB软件的联合仿真平台。其次,理论分析了CO-OFDM系统中的CPE相位噪声,分析了传统的基于导频辅助(PA)的CPE补偿算法的频谱效率问题以及传统的基于一维投影图(PH)的CPE盲估计与补偿算法及其带来的以为周期的相位偏差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投影直方图导频辅助(PA-2PH)的CPE半盲估计与补偿算法,通过理论推导和仿真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出的算法的有效性。然后,针对CO-OFDM系统中非线性效应,分析了传统的基于硬判决解调的局限性,并根据CO-OFDM系统接收端信号的分布特性,提出将高斯混合模型(GMM)应用于CO-OFDM系统的非线性判决。该方案提出采用基于概率的软判决来补偿非线性效应,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将GMM用于非线性补偿的可行性。最后,针对CO-OFDM系统中的ICI相位噪声,本文将机器学习中的主成分分析(PCA)算法和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思想引入到激光器相位噪声的ICI抑制技术中,验证了联合PCA和RBF-NN算法能有效抑制ICI。其中,PCA算法用于信号预处理,基于RBF-NN的ICI抑制算法将预处理后的数据送入RBF-NN进行训练并得到分类模型,从而实现进一步的ICI抑制。
其他文献
说话人确认技术能够通过语音来判断其所属说话人的身份。目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DNN)的方法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性能,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问题。具体
近年来深度学习逐渐成为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而随着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研究技术的不断推进,数据特征信息的提取和处理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推动了深度学习在计算
我国铁路高速发展,成为货物运输和旅客出行的首要选择,然而列车长期运行对钢轨磨损较为严重,钢轨质量直接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所以定期对钢轨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降低风险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性能应用与大数据紧密结合,来自科研领域应用的观测、实验和测试等方面的数据量迅速增加,高性能应用规模不断增大。应用普遍需要进行高强度的数据I/O,
气体传感器作为一种气体检测工具,已广泛地应用到医疗健康、安全、环境保护、工业生产等各个方面。一些气体传感器在长期工作后会出现灵敏度降低、稳定性变差的现象。目前,科
当前频谱资源日益紧缺,通信信号与雷达信号在战场环境和民用生活中大量共存。而无论是在战区联合作战,无人作战平台还是认知雷达中,对频谱资源的充分利用都是必不可少的。本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光纤连续激光、脉冲串激光、高重频准连续激光等高功率激光在加工行业越来越重要,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宽,然而是否能够准确地测量出靶材的激光损伤阈值始终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毫米波通信日益发展,毫米波天线具有结构小、频带宽、分辨率高等优点,同时在恶劣环境下衰减较小,故被广泛应用于精确制导,卫星通信等领域。微
本文主要讨论了非自治动力系统中的链传递和次跟踪的一些拓扑动力学性质.详细叙述如下:在第一章绪论部分中,我们简单描述了非自治动力系统的来由和发展,并且简单的介绍其相关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进步,神经网络算法已经被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物体姿态估计和图像阈值分割问题一直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基本问题,使用神经网络算法对它们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