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丹素对Con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花丹,主要分布于西南省份,是一个传统的中草药,在广西民间用于散疮、消肿、通经活络,并可以治蛇伤、风湿、乳腺炎以及慢性气管炎等症。白花丹素(Plumbagin)是白花丹的主要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效应,如抗炎、抗血管生成、抗肿瘤和抗氧化等功效。目前,关于白花丹素在对毒性药物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A,ConA)体内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治疗方面鲜有报道。本论文从体内实验探究了白花丹素对Con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我们根据ConA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来研究了白花丹素对其肝脏病变的影响。急性肝损伤模型是由单次尾静脉注射20μg·g-1(小鼠体重)的ConA诱导。2μg·g-1(小鼠体重)白花丹素在ConA注射48h前开始腹腔注射给药,每24h给药一次,总共3次;与此同时,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PBS(白花丹素溶剂载体)。在最后一次给药过1h后,尾静脉注射ConA。实验小鼠在ConA注射8h后,经麻醉,采集血清,然后处死,分离肝脏。实验小鼠血清样本送由天津河西区妇幼保健中心临床实验室对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肝功能指标做了检测;收集实验小鼠肝脏组织切片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利用组织学的方法检测肝脏组织的病变程度,同时进行临床病理评分统计分析;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了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变化;分离肝脏,并剪碎,研磨,使用Percoll分离液分离出单个细胞,通过对一系列细胞表面标记物进行标记:CD45、CD11b、F4/80、CD3、CD4、TNF-α、IL-6、IL-4、IL-10,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巨噬细胞(CD11b+F4/80+)和T淋巴细胞(CD3+CD4+T)及其各自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所有测得的数据全都输入Excel表格中进行统计,数据结果的统计分析使用的是GraphPadPrism5软件(USA),细胞流式分析使用的是用FlowJo7.6软件(USA),T检验用于评估组间差异的显著性。图片的处理使用的是AdobePhotoshop12.0×32版(Adobe Systems)。
  经过研究我们得出的结果是:(1)肝损伤方面。从刚分离的肝脏外观可以观察到:ConA组小鼠肝脏有明显的淤血沉积现象,而在Plumbagin+ConA组小鼠肝脏的淤血明显减轻;肝功能的血清分析进一步表明:与ConA组相比,Plumbagin+ConA组小鼠血清转氨酶ALT、AST的水平显著降低,提示肝功能得到了改善。
  (2)肝组织病理分析。通过H&E染色可以观察到:与ConA组相比,Plumbagin+ConA组的小鼠肝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明显降低;基于H&E染色的临床病理评分结果表明:与ConA组相比,Plumbagin+ConA组的小鼠肝组织炎症指数显著下降;ELISA结果显示,与ConA组相比,Plumbagin+ConA组的小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的水平显著下降。
  (3)肝内免疫微环境分析。肝脏单个活细胞通过Percoll分离液分离以后,经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并使用FlowJo软件分析可以得出:与ConA组相比,Plumbagin+ConA组经过白花丹素的处理,可以通过抑制肝脏组织内巨噬细胞的招募,降低巨噬细胞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并且白花丹素还促进了CD4+T淋巴细胞分泌的抑炎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表达水平,共同作用来调节肝脏组织内免疫微环境的状况,从而改善肝脏损伤。
  以上结果显示白花丹素对ConA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保护效果。对Con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白花丹素处理能够改善肝功能,降低炎症,其可能的机制在于抑制巨噬细胞的活化及其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和促进CD4+T淋巴细胞分泌的抑炎细胞因子的表达。
其他文献
[db:内容简介]
目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分为非免疫抑制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一般的免疫抑制剂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不仅存在较多问题,而且患者病情复发并反复应用免疫抑制剂后的累积毒性也令临床医生十分头痛。此外,几乎所有的免疫抑制剂在停药或减量后均存在复发的情况。这些问题使我
[db:内容简介]
干旱是最重要的植物胁迫之一,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它能引起植物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的变化,从而限制了作物生产力。外源一氧化氮(NO)通过清除超氧阴离子和脂质自由基,激活抗氧化酶活性,从而保护植物免受氧化损伤。本研究以野生型拟南芥Col-0和内源NO含量较高的突变体nox1为材料,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干旱条件下,野生型植株的根长受到显著抑制,加入不同浓度的外源NO后,根长的抑制作用
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是单细胞真核生物,它生长周期短,繁殖快,结构简单,遗传背景清晰,拥有植物的基本特征,是植物界最原始的物种之一。而且莱茵衣藻中参与脂质代谢的基因数量较少,使它成为研究脂质代谢的模式生物。目前关于莱茵衣藻的脂质组学和NaCl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但未见细胞壁缺失对其生长代谢(包括脂质代谢)影响等方面的报道。本论文以野生型和细
学位
小立碗藓属于苔藓植物,葫芦藓科,生长周期短,一般10周左右就可以完成整个生活史,配子体世代占优势。小立碗藓是迄今发现的同源重组率最高的陆生植物,引起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它的重视。小立碗藓生命力极顽强,即再生能力极强,取小立碗藓任何一个组织都可以诱导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研究已经表明,小立碗藓是进行基因打靶的理想材料。它具有极强的抗盐、抗旱性,也是科学家研究植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的理想材料,正在受到国内外
学位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生物、非生物胁迫,在这些逆境胁迫刺激下,植物会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激活一系列不同的调控途径来适应环境,使植物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伤害,经过长期的进化和适应从而获得耐受性。在干旱胁迫下,植物的根系最先感受到胁迫,随后合成细胞分裂素由根部向地上部分运输,激活一系列植物应对水分胁迫的机制,以维持生长。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以及侧根的延伸生长,但会抑制侧根的起始。当植物
学位
银叶真藓(Bryum argenteum)作为拥有最高耐干等级的植物,它对盐渍、干旱、高温有极强的抗性,是研究植物抗逆机制的理想材料。银叶真藓作为苔藓植物,处于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阶段。  近年来,经过研究,已经鉴定出植物中的一些脂质种类,如磷脂类、鞘脂类、糖脂类和甾醇类等等,它们已经被证明与质膜的稳定性、流动性有关,参与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参与植物信号转导等。  银叶真藓作为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性
学位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第二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因此是关乎人类卫生健康一项重大的医疗挑战。然而,人们目前对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多种类型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已经在肝癌被发现在其发生发展中存在调节作用,具有临床治疗意义。近来的实验论证显示,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极大可能在肝癌发生和进展中拥有重
肝脏恶性肿瘤又称为肝癌,肝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作为世界癌症死亡率排行第二位的癌症,肝癌的主要诱发原因在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S100A2、S100B是S100家族中重要的成员,S100家族是一组大小为10~13kD的钙结合蛋白。报道显示S100A2在不同的癌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在一些癌症中表达上调,而在另外一些癌症中则表现为下调。S100B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神经标志物,但有报道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