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支原体遗传稳定性初步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zi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作为感染牛的一种重要的致病性支原体,可以引起包括肺炎、乳腺炎、关节炎、生殖道损伤以及结膜炎等在内的多种疾病,同时还可与其他病原协同,造成继发感染。目前,国内外关于牛支原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的免疫及核酸鉴别诊断方面,国外研究较为深入;国内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这主要和我国牛支原体流行较晚、规模不大,病原学和血清学数据不够充分,缺乏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分离鉴定的菌株数量和种类少,鉴定方面缺乏足够的参考菌株和技术标准等有关,关于牛支原体遗传稳定性的研究报道较少,几乎为空白。为了临床上预防和控制牛支原体及其支原体病奠定理论基础,以及为安全稳定的疫苗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本课题初步对筛选的三个牛支原体菌株进行了遗传稳定性研究,主要内容有:1牛支原体菌落形态观察通过观察筛选的不同地区的三个牛支原体菌株的显微结构,研究表观遗传稳定性。结果:牛支原体在前几代生长中,出现典型菌落即“煎蛋样”且相对稳定,随着传代时间推移,形成越来越多的中央蛋黄结构缺失的“煎蛋样”菌落,显示出表观遗传不稳定。2牛支原体生长情况研究通过颜色变化单位(CCU)和pH值变化情况研究牛支原体的遗传稳定性。结果:颜色变化单位除W70总体波动不大外,其他两个菌株均出现较大波动;三个菌株pH值统计分析均为0.01<p<0.05,差异显著。初步显示牛支原体遗传不稳定。3牛支原体耐药性初步研究运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牛支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环丙沙星的MIC抑菌范围为64~128ug/mL,恩诺沙星的MIC值为4~8ug/mL,红霉素的MIC值为2~4ug/mL,诺氟沙星的MIC值在8-16ug/mL之间。表明:牛支原体对红霉素的耐药性最低,其次是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最高。通过在添加有最低抑菌浓度的基础培养基上观察牛支原体的颜色变化单位,反映牛支原体的生长情况,从而研究牛支原体的遗传稳定性。结果:牛支原体传代培养一定时间出现耐药性,显示出遗传不稳定。因此,在临床防治牛支原体病时要注意避免同种药物的长期使用,以避免耐药性的产生。4牛支原体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首先采用柱式液体样品总核酸抽提试剂盒统一提取每个菌所有代次的基因组DNA,保证试验条件的一致;然后通过牛支原体特异性片段oppD/F及16s rRNA进行基因组DNA纯度、完整性鉴定:最后运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法对牛支原体16s rRNA片段进行分析以初步探讨遗传稳定性。结果:oppD/F特异性片段和16s rRNA片段PCR鉴定证明所提取基因组DNA纯度高、完整性好;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16s rRNA,均得到有良好重复性的清晰的单链条带。初步显示出牛支原体遗传稳定。综上所述,对牛支原体的表型(菌落形态、生长情况、耐药性)观察,与一些学者报道的结果一致,即遗传不稳定;对牛支原体进行保守片段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初步显示出遗传稳定。
其他文献
牛巴氏杆菌病又称为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牛的一种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本菌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家畜中以牛发病较多。在预防本病时,首要的是用牛多杀性巴
新课程特别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这也是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本文从高中历史老师的角度出发,谈谈如何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一、树立学生主体教育观  学生主体教育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决定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
“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独立思考”。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一直以来,提问都是教师的“专利”。课改就是以学生为本,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固有形式,还“问”权于学生,激活他们心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打造富有生机的生本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获得发展。  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设计巧妙的导
摘 要: 高中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处于最为系统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生物知识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将来对于一些自然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自身生理及心理的认识。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运用优质高效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不断进步。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 高效课堂 构建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现代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兴趣又称兴致,是指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是初中生对历史学科的喜好或关注的情绪。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师应注重对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下面笔者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互动教学在高中生物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地更新教学观念,丰富互动教学形式,促进互动教学的多样化,同时加强自身训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生物 互动教学 存在问题 改进对策  互动教学是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相互作用,形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