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婺源正北乡音字汇》记录的是19世纪早期婺源正北地区的语音系统。本文运用“文献考证法”、“统计法”以及“历史比较法”对该韵书的语音系统做了全面的音系分析。考证出《婺源正北乡音字汇》共有18个韵部,20个声母,34个韵母,6个声调。 经考证该韵书声母特点主要有以下10条:1.古全浊塞音声母,并定群母,基本上不论平仄一律读送气清音,但也有少量读不送气清音;2.泥来母在细音洪音前均相混;3.古非敷奉母字今合流读为[f];4.知庄章组各组的全清声母,知庄章母,在部分齐齿呼和撮口呼前与精母合流;5.知庄章组与见晓组在撮口呼韵母前相混;6.中古牙喉音在细音前腭化;7.端系精组的浊声母“从”“邪”,知系的三个次清声母“彻”“初”“昌”和全浊声母“澄”“崇”“船”多与同部位的送气塞擦音合流;8.生书禅母多与同部位的清擦音合流,也有部分从、邪母,少量浊声母船、崇母字混入其中;9.影母的分化情况有两种:一种是读为零声母,一种是读为微母,仅在合口呼前;10.部分开口呼韵母前影母合流入疑母,齐齿呼前部分日母字和泥(娘)母字,以及少数合口呼前的喻母字合流入疑母并形成了腭化音,日母部分开口三四等字混入疑母并形成腭化音,部分开口三等字又与影母合流读为零声母。 韵母特点主要有以下7条—阴声韵:1.止摄开口三等日母字独立出来成为一个韵母;2.果摄一等字与假摄二等字合流成为一个韵母;3.蟹摄开口一等字与合口一等字合流,但在见、溪、晓、疑母里又有分化;4.遇摄合口一等与三等合流;5.流摄一等和三等合流。阳声韵:中古阳声韵中,收-m、-n尾的阳声韵合并为一类;收-(η)尾的阳声韵独立为一类。入声韵:中古入声韵全部转入了阴声韵,入声韵尾消失。 声调特点主要有以下3条:1.平声分阴阳,清阴浊阳。即中古的平声字一分为二,古清平为阴平,古浊平为阳平;2.上声分阴阳,其中古清上声与次浊上的大部分归为阴上,古浊上声与次浊上的小部分归为阳上(其中还混入了少量全浊去声字);3.去声分阴阳,其中古清去声归为阴去,古浊去声与古入声字归为阳去(其中还混入了少量的全浊上声字)。 本文又将该韵书的语音系统与婺源县城紫阳镇方言做了简要比较,并据此对该韵书的声韵调作了构拟,以期全面客观地呈现出该韵书的语音面貌。 此外,本文还对韵书中在语音演变上无法运用系统的演变规律来解释的蟹摄一二等字的合流与分化现象,用“词汇扩散”理论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婺源正北地区的方言演变过程提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