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区既有建筑动态评价模型及更新策略研究——以天津市鸿顺里街区为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f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增量扩张已逐渐让位于存量更新,既有街区的渐进式改造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议题。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已经得到普遍重视并取得丰富成果,但大量存在的普通旧街区的更新有待深入研究。旧街区内通常存在着大量不同年代、不同质量和不同价值的既有建筑。如何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评价和描述,并从资源环境的角度提出优化的更新策略,是旧城改造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对既有建筑的综合评价和更新策略做出一些探索。  拟定既有建筑更新策略首先要对建筑做出科学的评价。本研究将基于指标打分方式的综合评价与基于量化计算的情景模拟相结合,构建既有建筑评价及更新策略模型。在获取和描述街区内每栋建筑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建筑存量分类分析的方法,将不同类型典型建筑的信息输入评价模型,可以得到各类建筑的更新策略。  评价模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既有建筑的综合评价模型。其技术核心是通过对建筑的“现状”和“潜力”分别评价,构建矩阵模型来拟定建筑的更新策略。评价体系将既有建筑的价值分为功能、文化、物理、经济、生态等五个类别建立指标体系,对其“现状”和“潜力”分别进行评估,进而在定性层面提出建筑更新策略。第二部分,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生命周期成本(LCC)方法的动态评价模型。模型以FRAGSIM程序为载体,可以根据建筑的基础数据和更新方式计算出设定时间内的过程流量和总流量,进而比选不同更新策略的优劣。将第一步综合评价得到的可选策略输入动态评价模型,从生态和经济性能的角度进行比选,进而拟定建筑的更新时序。  本次研究选取天津市鸿顺里街区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对街区建设历史脉络梳理和实地调研,基于ArcGIS平台,建立街区建筑存量的信息模型。并将建筑更新策略整合在信息模型中,可以得到建筑更新演进状况的可视化表达。研究结论可以为城市规划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决策的参考信息,既有建筑的评价模型可以作为城市旧街区规划设计的辅助工具。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产生的建筑策划理论,即Architecture Programming。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建筑策划理论在西方国家经过了产生期、起步期、工具大发展期
对于在大学校园中生活、成长多年的大学生来说,校园室外交往空间是其日常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他们成长中不能忘却的记忆。但是近些年来,受大学扩招和城市化影响,大学
本文首先对“地域特色”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从对“地域”、“地域特色”等名词的概念理解入手,明晰“地域特色”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等,并从广义建筑学的视野范围对“地域特色
伴随科技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建筑设计从古代的“构木为巢”,到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和多功能性的“亭堂楼阁”,直到近代的“摩天大楼”,乃至现代的“智能建筑”和“智能住宅”,每次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扩张、数量增加,市民环境意识加强和生活余暇时间增多,以及“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回归,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滨水地区是一种活着的、可利用的资源,提
在高校建设的浪潮中,天津市高校在2000年以后也进入了高教园区大量建设的阶段,自2000年至今,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教学楼设计案例,而公共空间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
居住街坊是城市住区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目前,我国的城市住区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但对居住街坊地块划分尺度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住区中常常出现过大的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研究内容。在我国加速城市化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碑林历史街区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