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室外交往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在大学校园中生活、成长多年的大学生来说,校园室外交往空间是其日常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他们成长中不能忘却的记忆。但是近些年来,受大学扩招和城市化影响,大学校园的用地与建设条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造成了校园室外交往空间的缺失与落寞。这种变化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和发展,也无法满足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为了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改善大学校园环境,还每个大学生一块成长的乐土,需要从人性化的角度探索更科学的设计方法。本文从使用者行为的角度,对高校校园室外交往空间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选取了若干个校园结构体系较完整的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场地进行了详细的观察。问卷结果显示出高校校园中经常发生的行为类型,以及与这些行为相匹配的发生场所,继而对具体的行为类型进行了不定时的观察记录。从这些第一手材料中和对文献资料的分析中总结出了高校校园室外交往空间中发生的行为的特点以及使用者的需求,归纳出流动型、参与型、条件型三种行为模式。结合着行为模式的自身特点,从满足使用者行为的角度深入的对校园室外交往空间进行了剖析,对行为与空间进行了设计转译。作为空间模式的五个层次,区位层面、功能层面、尺度层面、形态层面、布局层面包含设计转译的五个途径。每一种行为模式的特点,都会在每一个层面上得以体现,最后作用到空间模式的构成上。这种行为需求到物质空间的转化过程,就是设计。针对这种设计手法文中将给出具体的设计对策,全面的构造出利于交往的校园室外空间环境。评价一个空间的好与坏,最主要的是看它是否满足了人的需要,所以从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设计方法是最直接而有效的。
其他文献
城市绿地与犯罪行为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一方面,绿地的环境有利于犯罪活动的实施和逃逸,低使用率的绿地经常会成为城市治安的盲点。但另一方面,良好使用的绿地能使其自身和周边地
上海市轨道交通“明珠线”作为一条在地上运行的高架地铁线路,是上海市公共交通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服务半径的限制,轨道往往交通无法完全实现“门到门”的出行。而轨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城市化水平提高,有限的城市区域需要容纳更多的功能,以满足居民的使用,城市用地被迫向外扩张。因此,城市的发展向着“高密度”的方向持续演进。随
近年来世界各地涌现出一股不规则形态建筑风潮,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在数字技术时代的当下,不规则形态建筑更是发展出了一种具有很强表现力的独立形体和空间语言,成为了建筑学
本文以深圳上步片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将其近三十年的发展和转型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萌芽期、发展初期、发展后期和发展成熟期;从深圳宏观背景、区位变迁、用地布局、功能置
北京西城区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现存大量的近现代名人故居。名人故居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着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当之无愧的是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其
江南,这个陆地面积不足四万平方公里的东南一隅,却孕育出了乌镇、西塘这些空间形态独具特色的水乡古镇,同时在中国城镇发展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环太湖区域河网密布
论文以个园、何园、网师园、沧浪亭为例,从“南北宗”理论的视角论述了江南私家园林也和诗歌文学、山水画一样存在着“南宗”和“北宗”两种风格倾向。从宏观上指出一种剖析园
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更为严峻。建筑作为地球上人工化程度最高的构筑物,必须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负相当的责任。建筑表皮是实现建筑与环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产生的建筑策划理论,即Architecture Programming。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建筑策划理论在西方国家经过了产生期、起步期、工具大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