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K-200K大冷量低温回路热管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proshy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空间光学成像/探测系统对制冷量的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大规模焦平面探测技术和低温光学系统的应用,对制冷功率的需求达到了几十瓦甚至上百瓦,因此需要使用大冷量的制冷机进行冷却。高空间分辨率的光学系统对空间位置、应力变形以及振动极为敏感,制冷机的振动及电磁干扰会对光学成像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柔性的传输方案将制冷机冷头的冷量传输到探测器、焦平面或低温光学上。低温回路热管是一种高效、被动式的两相换热设备,由于蒸发器和冷凝器是通过柔性的气体管线和液体管线连接,因而可以满足各种空间布局要求,实现冷量的长距离传输,抑制制冷机振动对光学和探测系统的影响。为了满足我国未来大型巡天光学系统的大冷量需求,本文开展了180K~200K大冷量低温回路热管的研究。本文以大规模巡天项目实际需求为目标,对低温回路热管进行了工质选择及部件设计。在冷凝器设计过程中,根据微通道换热器技术具有高效、轻量、紧凑的特点,设计并制作了两种微通道冷凝器:并行微通道冷凝器和蛇形微通道冷凝器。针对补偿器与蒸发器之间的连接结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液体引管结构,并采用镍粉烧结多孔材料为毛细芯,乙烷为工质,设计并制作了两套低温回路热管装置CLHP1和CLHP2。通过实验研究,两套低温回路热管样机均能实现213K@54W的传热量,比较了两种微通道冷凝器的进出口温差,并行微通道冷凝器两端温差小,温度分布均匀,蛇形微通道冷凝器进出口温差大,温度梯度大,分析原因为结构不同造成流体在冷凝器内的流动过程存在差异。针对CLHP1和CLHP2工作温度偏高的问题,分析了漏热的影响,指出吸液芯热导率较大,导致毛细芯的径向漏热较大是造成温差较大的主要原因,并利用数学模型进行了仿真,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比较吻合。并利用数学仿真模型,对毛细芯热导率为5W/(m·K)、2W/(m·K)以及1W/(m·K)时的温差进行了仿真,为今后的改进指明了方向。为研究不同热导率吸液芯的影响,采用热导率较低的氮化硅陶作为瓷吸液芯,从加工精度、安装工艺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氮化硅陶瓷多孔材料与镍粉烧结吸液芯的区别。采用氮化硅陶瓷毛细芯制作了两套低温回路热管CLHP1A和CLHP2A。对CLHP1A进行了实验研究,该低温回路热管的传热能力达到了192K@52W。实验发现氮化硅陶瓷热扩散系数较高,造成蒸发器核心内的工质容易被加热气化,造成低温回路热管CLHP1A和CLHP2A可能启动失败的问题,对未进行有效除气情况下不凝性气体对CLHP2A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联盟成立大会举行。金牛区委教育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思政教育要坚持机制创新与方法创新、面上推进与点上突破、课程共建与师资共培
近年来,分数阶导数在粘弹性流体的复杂动力学表征方面运用得非常广泛,比如剪切力本构关系和热传导定律,这主要是因为分数阶算子灵活多变的非局部性质或者全局依赖性.一般来说
作为燃气轮机的部件之一,压气机耗功通常占涡轮膨胀功的1/2至2/3,因此降低压气机压缩耗功对增加燃机输出功的作用明显。湿压缩技术通过向压气机内部喷入细微液滴的蒸发,起到
微型轴流风扇作为通风散热元件被广泛应用于民用电器、医疗、机械以及电子工业等各个领域。出于整机产品的散热以及节能降噪的需要,都有必要充分地认识并改善冷却风扇的内部
当前对我国民族声乐①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继承”层面,虽谈及“发展”,也仅仅到“中国唱法”“]而止步,对它从“民族”走向“世界”这个环节上的研究成果甚微,根本问题出在
<正>我国行政程序立法应当采取何种结构和体例,不仅要充分重视我国程序立法现状及立法需求,而且应当吸取国外成功的立法经验。从立法现状看,我国已有行政复议和诉讼制度及行
英语是当今世界运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英语掌握的程度决定了人与整个世界接轨的广度和深度。要想学好并掌握这门外来语言,除了必要的刻苦学习,掌握恰当的方法十分重要。 Eng
雾江滑坡总体积约为1327万m^3 ,位于涔天河水库大坝右岸上游 590m 处,为典型古老大型滑坡体,长期处于缓慢蠕滑变形状态。涔天河水库扩建时通过分析滑坡的滑移模式与现状稳定
长期以来,企业通常作为一个独立与封闭的经济实体作为会计核算对象,企业仅仅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一局限发展目标在经济全球化加剧的背景下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企业在实
从河北省一些发病鸡场分离到JD1~JD10共10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毒株,用IBD标准阳性血清以琼扩试验进行了初步鉴定.并进行了IBDV分离物及其鸡胚适应毒免疫原对标准强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