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是指对相同信息的不同表征导致决策产生不同结果的现象。Kahneman和Tversky (1981)研究最早发现,如果把同一个决策问题分别用“受益”或者“损失”的框架进行描述,决策者的风险偏好会受到描述方式(即框架)的影响,甚至会发生反转。用获益框架描述决策时,人们倾向于规避风险,选择确定性的方案;而用损失框架描述问题时,人们倾向于寻求风险,选择冒险性的方案。自卡尼曼的研究以后,有关风险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的研究一直很活跃。但是之前的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决策者如何受到外部框架的影响,而很少考察决策者自己形成的自我框架对风险选择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自我框架和外部框架对风险选择的影响。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在三种决策情境(获益情境、损失情境和混合情境)下,采用张文慧(2008)编写的风险决策问题材料,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自尊水平和自我框架对风险选择的影响。实验二,把实验一的决策问题材料放在正性框架和负性框架下进行描述,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自尊水平和外部框架对风险选择的影响。综合两个实验结果,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存在自我框架效应和外部框架效应,但外部框架效应不存在完全的跨情境一致性。在获益和损失情境中,两种效应都存在,但在混合问题情境中,自我框架效应显著,但没有发现外部框架效应。(2)自尊影响了被试的自我框架。高自尊被试更倾向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框架,低自尊被试更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框架。(3)风险性方案和确定性方案的情绪语气差异影响了被试的风险选择,差值越大,越容易做出风险选择,差值越小,越容易做出确定性选择。(4)自尊水平没有影响风险选择和框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