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对噻呋酰胺和咯菌腈的抗性风险评估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660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纹枯病又称小麦尖眼斑病(wheat sharp eyespot),是在世界温带麦区广泛分布的土传真菌病害,主要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AG-DI融合群)侵染所致。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小麦品种的更替及高产栽培措施(如早播、密植、高肥等)的推广,该病在我国冬麦区普遍发生,现已成为长江流域及黄淮平原麦区的重要病害。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普遍较差,药剂防治成了控制该病害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测定和比较了8种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菌都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抑制活性最强的是咯菌腈,平均EC50值为0.0215μg/mL,而抑制活性最弱的是井冈霉素,平均EC50为0.4238μg/mL。8种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的强弱依次为:咯菌腈>氟唑菌苯胺>噻呋酰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联苯吡菌胺>啶酰菌胺>井冈霉素。本研究监测了1984、2001、2008、2010和2013年分离自江苏省的小麦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并通过室内药剂驯化和紫外诱变的方法进行抗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984-2001和2008-2013年小麦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EC50范围分别为0.0145-0.0764 μg/mL和0.0178-0.0889 μg/mL,不同年份的菌株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对10株小麦纹枯病菌进行亚致死剂量(0.6μg/mL)的噻呋酰胺培养基上转代驯化,转8代后未获得抗性突变体。对强致病力菌株R0301进行不同浓度噻呋酰胺的药剂驯化和紫外诱变,均未获得抗性突变体。从2013年采集样品并分离的小麦绕枯病菌菌株中选取3株(R1312、R1322和R1384)在含噻呋酰胺平板上进行紫外诱变,获得两株噻呋酰胺抗性突变体,抗性倍数分别为9和33。与野生菌株相比,抗性突变体菌丝生长速率没有变化,产菌核能力下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风险属于低到中等抗性风险。本研究通过药剂驯化的方法进行了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抗性风险评估。对10株小麦纹枯病菌进行药剂驯化,共获得15株咯菌腈抗性突变体,其中高抗菌株5株,抗性倍数高于80;低抗菌株10株,抗性倍数在5-12。在不含药的PSA平板上转代培养10代后,高抗菌株的EC50有下降,但是其抗性倍数依然较高。经测定咯菌腈与异菌脲存在正交互抗药性,与井冈霉素存在轻微的交互抗性,而与噻呋酰胺和戊唑醇不存在交互抗药性。与野生菌株相比,抗性突变体菌丝生长速率减慢,产菌核能力和致病力下降下降,且对高盐、高糖等渗透压更敏感.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风险属于低到中等抗性风险。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瓠瓜枯萎病菌的影响。[方法]在鉴定了安徽省瓠瓜枯萎病菌病原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和营养条件对该病原菌的生长速率及产孢量的影响。[
第十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于8月13日在北京揭晓。有428件新闻作品获奖。消息《清河农民竞相到海外做广告》(邢台日报)、《杨建忠,南京人民感谢你!》 The 10th China Local Ne
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对水稻生产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培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这一病害最经济有效和对环境最安全的途径。然而生产实践表明,应用常规方法进行
生防细菌EBS05是一株樟树内生枯草芽胞杆菌,具有较强的根际定殖能力,且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稳定的拮抗活性,其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Surfactin A是诱导烟草抗烟草花叶病毒的有
期刊
晋春11号春小麦原名雁核26,是山西省农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1981年用太谷核不育冬小麦进行冬春麦复合杂交,选择可育株而成。1991年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晋春11号。特
介绍1989~1990年对1278份硬粒小麦材料的株高、熟期、千粒重、冬春性、籽粒、抗病性的观察结果和部分材料的杂交利用情况。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observation results
期刊
礼仪民俗,是每一个民族都普遍具有的,它构成那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当然,一个民族和一个民族之间的礼仪民俗可能会有相似地方,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民俗与礼仪之间也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