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资源与张承志的文学书写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dhyd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承志是一位有着流浪秉性的作家,无论是心灵还是身体,他始终处于“在路上”的状态,除了内蒙古草原、新疆天山、黄土高原这三块大陆之外,他还数次走访日本、西班牙、加拿大、墨西哥、巴勒斯坦等地,对于异域他始终怀抱着“求学”的心态,渴望冲决思想的束缚获取更多来自世界的参照。其中,日本与张承志的关系最为密切复杂,他于1983-1984年期间赴日本东洋文库进修,1990-1993年期间再赴日本谋生,又于2006年本着文化考察的目的再度居留两月,而在其余时间他也曾短期地多次出入日本。张承志有着丰富多元的日本体验,他常常将自己对日本民族的认知以及个人的异国感受流露于文学创作当中,这些文字鲜明地表现出张承志一种复杂的日本情结,本文将立足于张承志的日本体验与书写,厘清他的文学世界与日本这一文化资源的关系,分析他的日本情结的生成背景与前后变迁,同时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其价值立场的选择与转变,并对他的言说与取道进行历史评价。第一章聚焦张承志小说中的日本叙事,以《金牧场》《黑山羊谣》《金草地》这三部小说为中心,阐释张承志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日本的情感认知,就主题而言,这一时期的日本书写交杂着留日学生的异国体验以及对左翼理想的热忱歌颂,在情感态度上,则存在着爱憎纠缠,并在最终选择回避一切价值评判,总体看来,张承志的对日情感尚存混乱。第二章对张承志散文中的日本书写进行系统梳理,以历时性的眼光对其进行分期讨论,以《日本留言》为转折点,张承志摹写日本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对1990-1993年留日打工期间心境的倾吐,后期则为90年代中后期回国后的回忆散文,以及2006年赴日调查研究后写下的文章,在言说方式以及情感态度上呈现出从主观批判到冷静反思的转变,在对日本表达敬重的同时,张承志最终选择与其惜别。第三章以日本歌手冈林信康为个案,分析冈林信康作为文本层面的构成元素、文学之外的艺术养分、接触现代叙事的途径以及文学道路的引领者对张承志的文学创作及价值观念所造成的影响,同时考察张承志对冈林信康情感态度的前后转变及其内在原因,并总结张承志接受日本文化资源时所坚守的一贯立场,即民族立场、正义观念与人道主义。第四章主要论述张承志日本情结的生成背景,试图在细密爬梳张承志的人生经历与日本体验的基础上,回归具体的历史语境、贴近作者的精神结构,分析出张承志日本情结的存在之由以及变迁之故,概括说来,日本左翼的心灵共鸣与复杂多元的日本体验共同造就了张承志对日本爱恨相杂、两极撕裂的复杂情感。第五章通过对近代以来文学领域日本言说的梳理,在比较中明确张承志的独特性,并发掘其日本书写的学术价值,张承志继承了以鲁迅为发端的言说传统又实现了一定的超越,在民族意识的树立、中国文明的反思、多元文化的共存等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其他文献
翻译报告的文本节选自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and the World(《西地中海与世界》),Teofilo F.Ruiz是此书的作者。《西地中海与世界》属于The Blackwell history of the world世界史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该书目前尚无汉译版本。由于该书为历史文化类读本,因此文章中有大量自然、历史、地理、文化和政治相关词汇。笔者在此节选的为书中
越南裔美国人作为美国的第六大移民群体,因其政治特殊性对越南和美国乃至国际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文章主要引用远距离民族主义概念及相关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越南更新革命党网站、相关机构对越南裔美国人的访谈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了越裔美国人反越共组织成立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活动形式及其转变,并探讨了这些组织开展远距离民族主义动员的动机与制约因素。因为受到越共压迫逃亡海外的越南人,对越共的仇恨与反对构成
学位
中缅关系与缅甸华侨华人社团的发展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当中缅关系良好时,缅甸华侨华人社团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机会和政策环境就会比较宽松,其发展就会比较兴旺;反之则比较萧条。二战后,中缅关系对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影响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战后初期,两国迅速建交,胞波友谊逐渐升温,缅甸采取了宽松的华人政策,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经济活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成效显著;奈温军政府时期,恰逢中国“
90年代以来,中国掀起了一股影像行动主义热潮,其中参与式影像在促进社会对话、推动社会变革方面成效显著,本研究立足于个人作品《奔跑的Vlogger》,借助参与式影像工作方法,在行动主义指导下,探索视障者如何通过拍摄影像实现赋权。论文通过梳理参与式的人类学脉络,把握参与式中的田野方法和主客位换置思想。研究者在进入广州市无障碍健康运动协会社群展开田野调查后发现,视障者拍摄影像的动机是希望获得对身体权力和
本报告基于英文传记《快乐的熊氏一家》的汉译实践,运用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着重探讨该传记中信息型文本的翻译难点及相应策略,希望为后来的相关翻译提供参考。传记兼具纪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但纪实性是《快乐的熊氏一家》最典型的特征,该书的文本类型也以信息型为主。根据文本类型理论,文本类型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由于信息型文本注重内容和信息的传达,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以目的语为导向,以真实性、完整性和流畅性为原则
学位
曹征路的小说《那儿》自2004年发表后,一度引起国内文学批评界相当激烈的论争。在这场论争中,不同立场学者们的观点交锋,不约而同都指向了对学术史和思想史的梳理。对史的梳理,也就意味着,人们对自身既有现实认知的某种调整。而小说《那儿》,正是撬动人们现实认知和历史认知的一个思想契机。当《那儿》介入到史的梳理工作中时,这个文学文本也就“越出”了文学问题的范畴,径直关联出自身作为一个现实问题的状况:《那儿》
学位
论文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领域为视角,研究行政程序的司法审查问题。通过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领域典型案例的分析,探寻行政程序司法审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力图解构正当法律程序原理,建构法律程序权利原理并运用于司法实践。论文主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的介绍,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解释说明论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通过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领域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严重烧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和烧伤早期重要脏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老年严重烧伤的预防与救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纳入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以下称笔者单位)2009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严重烧伤患者。统计分析老年严重烧伤患者人口学特征、受伤时情况、伤情特征、治疗情况及结局方面相关指标。对数据行?2检验、Fi
公司治理结构中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导致大多数股东不直接参与公司经营。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效果的最终承受者,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长期无法准确及时的了解公司经营状况。于是在公司治理中如何平衡好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关系,如何既不过度干预公司生产经营又能切实保障股东利益,尤其是处弱势地位的中小股东的利益,长久以来都是一个难题。两大法系其他国家和地区为解决这个难题,大都赋予股东对公司经营管理和业务执行
学位
“民间”是李锐小说创作所—直关注的对象。从最初的《丢失的长命锁》系列短篇小说,到“厚土”系列,“银城”系列、“农具”系列等,李锐始终将自己的笔触伸入民间大地,深切体察民间内部不同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李锐笔下,民间被苦难所包裹,包括物质上的苦难和精神上的苦难。物质贫困是—切苦难发生的源头。他在小说中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民间因封闭的环境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所引发的—系列苦难。同时,精神的苦难—直贯穿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