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ranslatability and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n5213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对于可译还是不可译或在多大程度上可译这一问题目前还存在着诸多分歧,有"可译性"、"绝对不可译性"、"相对不可译性"、"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等说法.作为翻译工作者,对翻译的可译性问题有个清楚的认识有利于指导其翻译实践,因此对翻译的可译性问题进行探讨有着实践意义.本文作者从辩证的角度出发,赞成相对可译性的观点,以语言学中的符号学理论为依托,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通过大量的例证探讨可译性的理论依据并着重探讨不可译性的理论依据,从而证明翻译活动是可能的但在翻译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限度这一客观事实.本文正文共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对文本可译性问题进行了历史性回顾,介绍了长期以来翻译界对可译性问题的一些主要的不同认识和观点.第二章分析可译性及其理论依据.本章着重从认知符号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则、思维方式的同一性、语法差异的规律性和文化渗透这四个方面阐述翻译是可能的,即可译性是肯定存在的.第三章论述可译性的限度及其理论依据.本章首先指出第二章所提出的同构具有相对性,这就导致了可译性存在限度问题;其次从语言符号的行为模式入手,阐述可译性限度存在的可能性;最后列举语际转换中的各种障碍,即从语言结构、惯用法、表达法、语义表述和文化等五个方面指出了翻译实践中的可译性限度现象.本文旨在通过系统而全面的论述,结合理论和实践,对可译性及其限度问题做出正确判断,以期对翻译工作者的实践活动产生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和专家对二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的问题进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从语言本身或语用表现角度进行,从认知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少.该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对外
斯蒂芬·克莱恩(1871-1900)是19世纪末美国文坛的天才多产作家,美国自然文学先驱。在他29年生涯中,共创作五部小说,两部诗集和近百篇随笔、杂文、短篇故事及新闻报道。近一个世纪
该论文旨在以实证的方式验证西方动机理论研究成果是否适合中国外语学习环境;以社会建构主义动机论为理论基础,从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和教师的影响因素两方面,通过对动机多因素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二十世纪重要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因“富有生命力,诚挚,感情强烈,有原始悲剧的烙印”(诺贝尔授奖词语)而荣获193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奥尼尔本人也因
《向苍天呼吁》被誉为詹姆斯·鲍德温最成功、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该小说描写了约翰一家从南北战争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历史,这不仅是黑人家庭所受创伤的再现,而且也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