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对于可译还是不可译或在多大程度上可译这一问题目前还存在着诸多分歧,有"可译性"、"绝对不可译性"、"相对不可译性"、"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等说法.作为翻译工作者,对翻译的可译性问题有个清楚的认识有利于指导其翻译实践,因此对翻译的可译性问题进行探讨有着实践意义.本文作者从辩证的角度出发,赞成相对可译性的观点,以语言学中的符号学理论为依托,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通过大量的例证探讨可译性的理论依据并着重探讨不可译性的理论依据,从而证明翻译活动是可能的但在翻译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限度这一客观事实.本文正文共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对文本可译性问题进行了历史性回顾,介绍了长期以来翻译界对可译性问题的一些主要的不同认识和观点.第二章分析可译性及其理论依据.本章着重从认知符号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则、思维方式的同一性、语法差异的规律性和文化渗透这四个方面阐述翻译是可能的,即可译性是肯定存在的.第三章论述可译性的限度及其理论依据.本章首先指出第二章所提出的同构具有相对性,这就导致了可译性存在限度问题;其次从语言符号的行为模式入手,阐述可译性限度存在的可能性;最后列举语际转换中的各种障碍,即从语言结构、惯用法、表达法、语义表述和文化等五个方面指出了翻译实践中的可译性限度现象.本文旨在通过系统而全面的论述,结合理论和实践,对可译性及其限度问题做出正确判断,以期对翻译工作者的实践活动产生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