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与拯救——舍斯托夫哲学研究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_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首先明确地提出舍斯托夫哲学的主题是悲剧与拯救,认为这是舍斯托夫一生都没有改变的思想旨趣。论文认为,舍斯托夫哲学向人们揭示了在由理性原则构成的坚固的“石墙”内,人们所遭受到的悲剧性的生活。论文认为,舍斯托夫哲学就是为了摆脱理性原则、必然性真理、永恒的道德、铁的秩序等对人的压迫,而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最后的斗争(舍斯托夫语),而这种斗争的力量源泉就是《圣经》中的信仰。这种信仰和理性没有任何关系,舍斯托夫认为,它是人摆脱悲剧性生活的唯一出路。论文认为,舍斯托夫哲学虽然在哲学史中属于极少数,但这种思想却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在西方文明的开端,两希文化中的希伯来文化中就已经出现,在几千年西方哲学史上更是绵延不绝。论文认为,舍斯托夫哲学产生的背景是:欧洲理性主义哲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严重的危机,随着对理性原则的质疑之声不断高涨,舍斯托夫哲学便应运而生。论文还认为,舍斯托夫哲学是生长在俄罗斯东正教文化和犹太教文化沃土上的一朵奇葩,俄罗斯东正教文化和犹太教文化给了舍斯托夫哲学充足的养分,舍斯托夫的哲学思想和俄罗斯东正教文化、犹太教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论文认为,舍斯托夫哲学对理性原则的猛烈批判和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无限追求,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晋宋之际的佛学由般若空性转入涅槃佛性的研究,又经由《大乘起信论》而从佛性转向心性的理论兴趣,奠定了整个中国佛教思想史的理论格局,成为把握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关键所在。在这
内配碳球团性能(落下次数、抗压强度等),对于直接还原生产海绵铁时获得较高金属化率极为重要。首先初步确定每个因素的基准参数,通过改变其参数值进行一系列单因素试验,然后
荀子的“明分”思想,历来研究者甚多,但多拘泥于从社会组织系统论的角度对“明分使群”思想进行解读。本文认为,“明分”可谓是《荀子》一书的文眼,用它来审视和疏通荀子各篇,往往
阿拉伯木聚糖是小麦中最重要的非淀粉多糖,对营养和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采用IciMapping软件,对PH82-2/内乡188重组自交系群体(F2:6)的水溶性和总阿拉伯木聚糖含量进行QTL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