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夏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ong_jon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东北地区26站夏季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51~2008年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异常(PDO)的关系。结果表明:   (1)东北夏季气温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气温的变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东北地区夏季低温频发;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后期,夏季低温出现频率减少;90年代至今,夏季气温升高显著。   (2)东北夏季气温与太平洋海温相关关系在PDO不同位相下发生转变,PDO位相转变后,东北夏季气温与同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相关减弱、与黑潮区海温相关加强,东北夏季气温与前期各季太平洋海温相关分布差异很大,前期西太平洋暖池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南半球海温相关信号有一定持续性且有所加强。PDO位相转变后,ENSO影响中高纬度地区的PNA遥相关型减弱,东亚地区呈现一种沿东亚沿岸从高纬到低纬的“+-+”的环流型,这种环流型引起东北夏季气温异常与ENSO的关系减弱,ENSO激发500hPa高度上环流型的改变是ENSO与东北夏季气温关系发生转变的原因之一。   (3)东北夏季低温与东北冷涡及极涡强度和面积变动关系密切。对影响东北夏季气温的东亚环流系统分析得出,东北冷涡强度偏强、极涡面积偏大且强度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东北夏季气温易偏低,反之偏高。70年代中期以后,东北冷涡、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减弱,也是解释东北夏季气温与ENSO事件关系改变的环流因素之一。70年代中期以后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升高,极涡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偏小,是导致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年代际升高的原因之一。70年代中期以后,西太平洋区域海温是预测东北夏季气温的关键海域,从前期冬季开始,当西北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偏低时,夏季东北冷涡强度异常偏强,极涡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东北地区夏季气温易偏低,反之东北夏季气温易偏高。
其他文献
使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31点数字滤波器提取了58个冬季的500hPa高度场低频分量,通过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定义了6种低频环流型。分析了低频环流型对应的环流形势、低频环
南海是印度洋、太平洋上两个沃克环流上升支所在区域,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十分活跃,其海表面温度(SST)能很好地反映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异常。在大尺度ENSO(El Ni(n)o-Southern O
致灾暴雨的预报预警是气象预报中高难度的问题之一,多年来,暴雨预报的研究都试图更清楚地认识暴雨发生发展的机制,从而给出合适的预报方法,我国江淮地区河流众多、年降水量充沛,季
大部分热带气旋(简称“TC”,下同)进入中纬度地区都会发生向温带气旋的转变。这一变性过程常使TC再度增强,并造成强降水和大风,酿成灾害。西北太平洋的中高纬度地区是全球TC发生
随着我国酸雨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北方城市降水化学组成的特征变化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选取了北方两个城市的降水化学资料,对呼和浩特市和西安市的降水化学组成、时间变化和
本文利用2008年1月10日-2月2日地面观测、探空资料以及NCEP/NCAR的1°×1°再分析资料,应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WRF,对2008年初中国南方的冻雨过程进行统计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引发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领导全党全面推进这个伟大工程,对新时期执政党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本文先利用1981-2002年东北地区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分布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然后分区域平均和单站点分析了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
本文利用差分吸收光谱系统(DOAS)对南京江北地区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并结合国家标准和DOAS自身的质控特点及统计学分析方法制定了较为可靠的观测质量控制措施,确保获得具有代表性
今年“两奖”审核委员会的使命已经完成,“两奖”的评选工作也已经结束。改革评选机制的诸多举措是否成功、是否有效?能不能达到既定目标?还应该着手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