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外胆管损伤修复是目前临床上肝胆外科面临的难题之一,由于胆管缺乏肌层,所以其自我修复能力较差,其修复主要依靠纤维瘢痕组织增生完成。目前临床治疗方法有限,主要为胆管断端吻合、球囊扩张、胆管支架和胆肠吻合等,但是远期效果较差。另外,临床上由于放弃了远端胆管Oddi氏括约肌抗返流和调节胆汁排泄的功能,近远期有并发逆行性胆道感染、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甚至胆管癌的风险。因此,寻找一种结构和功能与胆管相似的替代物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根据前期的血管脱细胞实验结果,利用阴离子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脱氧胆酸钠去除兔子腹主动脉中所含细胞,使用核酸酶来清除基质上残留的DNA和RNA片段,降低其免疫原性,然后利用乙酸或木瓜蛋白酶在脱细胞血管基质支架外表面造孔。通过组织学检测,血管经脱细胞处理前后,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结构保持完整基本无断裂,支架仍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无明显的细胞残留,只有较少DNA残留(0.116±0.007μg/mg干重),不足以引起机体免疫排斥反应。细胞实验中,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很好的在脱细胞血管基质支架上生长、迁移和增殖,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形态清晰可辨,并可很好的长入该支架管壁。将该支架植入到巴马香猪胆管损伤部位,术后45天取材发现该胆管管腔结构明显,腔内有少量絮状物淤积,管壁部分降解,但仍具有一定弹性。组织学H&E和Masson染色发现,该组织工程胆管管壁内部均匀分布大量细胞,但管壁内部无上皮状细胞生成。通过体内外评价,本研究制备的脱细胞血管基质支架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可降解性、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并具有脱细胞组织天然的三维微观结构和相应的细胞活性成分,为临床上组织工程胆管的制备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案,也为后期的动物胆管损伤修复实验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