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会阴三维超声对盆底结构的研究,探讨盆底盆膈裂孔形态结构的改变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相关性。为早期发现产后PFD及产后盆底康复训练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于产后6-8周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共60例为实验组,其中选择性剖宫产(剖宫产组)30例,阴道自然分娩(顺产组)30例,对照组30例,同期于本院产科就诊,年龄、身高、体重指数均相匹配的无生育流产史妇女。统计剖宫产组和顺产组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并进行比较。采用美国GE公司的Voluson E8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二维结合三维超声分别于静息状态或valsalva状态对受检者进行二维、三维盆底超声检查,获得两种状态下盆膈裂孔二维及三维声像图并测量膀胱移动度、盆膈裂孔大小包括前后径(AP)、左右径(LR)、面积(HA);根据公式计算Valsalva盆膈裂孔大小变化量,即盆膈裂孔面积量(As)、前后径变量(Ps)、左右径变量(Rs);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膀胱移动度,对比观察产后6-8W女性(包括顺产组与剖宫产组)与正常未育女盆膈裂孔三维声超声声像表现,比较盆膈裂孔内、外部结构改变发生率在顺产组与剖宫产组之间差异,比较盆膈裂孔大小(HA、AP、LR)、valsalva盆隔裂孔大小变化量(As、Ps、Rs)在对照组、顺产组、剖宫产组之间差异,分析盆底盆膈裂孔形态结构的改变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相关性结果:①顺产组妇女尿失禁的发病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经会阴二维超声检查,顺产组膀胱移动度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产后女性盆底解剖结构,产后早期盆膈裂孔异常包括:盆膈裂孔形态异常、肛提肌形态、走行异常以及盆底器官横断面形态异常等;④顺产组盆底内、外部结构异常发生率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静息状态或valsalva状态下,顺产组、剖宫产组盆膈裂孔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⑥valsalva状态下,顺产组盆膈裂孔大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静息状态下,顺产组盆膈裂孔大于剖宫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顺产组、剖宫产组valsalva期盆膈裂孔大小变化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⑨顺产组valsalva期盆膈裂孔大小变化量小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静息状态下,顺产组盆膈裂孔大于剖宫产组无统计学意义,但数据的差异说明妊娠本身由于生理的变化,可能已经造成了盆底解剖结构的改变。②静息状态下,顺产组、剖宫产组与对照组盆膈裂孔大小比较、三维超声盆膈裂孔形态结构比较、最大Valsalva状态下,三组间盆隔裂孔大小参数变化量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妊娠、分娩对盆底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引起盆膈裂孔结构形态的改变,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与盆膈裂孔结构形态的改变密切相关。③三维盆底超声具有实时动态及多平面成像功能,能够客观、清晰显示产后盆膈裂孔结构形态改变,三维超声可作为早期筛查产后盆底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