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乌贼两种FMRFamide受体基因的克隆和FMRFamide功能研究初探

来源 :浙江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p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头足类。由于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和生境退化,虎斑乌贼的渔业资源自1980年代以来逐年降低,逐渐沦为濒危物种。虎斑乌贼资源的恢复和利用取决于该物种生殖特性的相关研究,然而当前我们对虎斑乌贼的生殖发育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神经肽广泛分布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通常充当神经递质、神经调节剂和神经激素。神经肽FMRFamide(FLP)是已知的最大的神经肽家族,以四肽FMRFamide(Phe-Met-Arg-Phe-NH2;FMRFa)为代表。前期研究证明,FMRFamide与GnRH(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共同参与了头足类生殖发育的调控,而此过程中FMRFamide的两种受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在此基础上,首次开展了虎斑乌贼FMRFamide两种受体基因的克隆和序列特征分析;开展了两种受体的组织表达特异性研究,并对两种FMRFamide的受体和FMRFamide前体的mRNA进行了定位;最后,我们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检测了FMRFamide对细胞蛋白分泌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原位杂交实验表明,虎斑乌贼视叶的中央髓质区、边缘髓质区和深层视网膜中均有FMRFamide前体基因的表达。FMRFamide前体基因的mRNA在视叶组织中的分布基本与视叶细胞中细胞核的分布一致。在食道上神经团的基叶(bl)与垂直叶(vl)的连接处和嗅叶(olf)发现有密集的FMRFamide前体基因mRNA杂交信号;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虎斑乌贼视叶中的FMRFamide免疫活性区域有以下特征:在视叶的深层视网膜的网织层检测到了FMRFamide免疫活性;在边缘髓质区中检测到不规则的FMRFamide免疫反应信号纤维束向各个方向延伸;在中央髓质存在密集的免疫反应。食道上神经团中也存在着大量的FMRFamide免疫信号,这些免疫反应区域主要分布在垂直叶、亚垂直叶、嗅叶、视腺和基叶间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并且可以看到这些铁锈色的区域沿垂直叶和基叶的连接成扩散状;神经肽体外刺激细胞实验证明,SpFMRFamide单独刺激CHO-K1细胞时不会影响细胞蛋白的分泌,但与SpGnRH共同刺激细胞时却会抑制CHO-K1细胞的总蛋白分泌。2.采用同源克隆法与RACE技术获得了虎斑乌贼FMRFamide的G蛋白受体基因cDNA序列全长,命名为SpFaGPCR。虎斑乌贼FaGPCR基因的cDNA全长1518bp,包括225bp的5’非编码区(UTR)、36bp的3’UTR以及1257 bp的开放阅读框(ORF),总共编码418个氨基酸。预测SpFaGPCR相对分子量(MW)为49.8 kDa,等电点(pI)为9.76。发现该蛋白是一个具有7次跨膜(TM)区域的G蛋白偶联受体;含有7个糖基化位点和35个磷酸化位点。同源序列比对显示,SpFaGPCR氨基酸序列与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的FaGPCR序列(SjFaGPCR)相似度最高。系统发育树显示,虎斑乌贼FaGPCR与双壳纲物种的FaGPCR聚为一类,与节肢动物关系较远;组织差异性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其它组织FaGPCR在虎斑乌贼的视叶、脑、缠卵腺中表达量较高;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在视叶的髓质区、视网膜的感光细胞、缠卵腺的瓣叶外层均能观察到明显的SpFaGPCR mRNA阳性信号。另外,根据SpFMRFamide前体mRNA在视叶中的表达,我们推测深层视网膜细胞可能通过旁分泌机制影响了髓质区域细胞的生理活性,而髓质中的神经细胞可能通过自分泌机制对分泌FMRFamide的微环境进行调节。3.采用同源克隆法与RACE技术获得了虎斑乌贼FMRFamide的钠离子通道受体基因cDNA序列,命名为SpFaNaC。SpFaNaC基因的cDNA全长2090p,其中包括265bp的5’-UTR、46bp的3’-UTR以及1799 bp的ORF,编码593个氨基酸。预测其MW为63.9KDa,pI为12.5。预测SpFaNaC含有6个糖基化位点和70个磷酸化位点。对SpFaNaC的三级结构进行预测发现其包含45%的α螺旋结构、12%的扩展链和43%的无规则卷曲。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虎斑乌贼FaNaC与腹足纲物种的FaNaC聚为一类,与双壳纲相对较远;组织差异性实验显示,相对于其它组织SpFaNaC在虎斑乌贼的视叶、脑中有较高的表达;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在视叶的深层视网膜、视网膜的感光细胞体、食道上神经团内均能观察到阳性信号。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居第5位,死亡率居第3位,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发病率最高,仅中国就占病例及
二化螟和斜纹夜蛾嗅觉适应性影响田间性信息素的应用技术效果和策略。然而,国内外对二化螟和斜纹夜蛾个体差异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分别比较二化螟和斜纹夜蛾雄蛾在不同配比诱芯
目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早期筛查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肝移植受者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本文旨在研究肝移植
《创意策略与设计营销》(Creative Strategy and the Business of Design)由道格拉斯·戴维斯所写,主要讲述了如何在创意设计中运用策略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本书共包含15个章节,笔者以所译的第5章至第8章内容为基础,对此次翻译活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全面的总结。本次笔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任务描述,笔者介绍了任务的来源和要求、原文本以及此次实践的意义。第
目的:BRAF(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基因同源体B1)突变可在约7%的人类肿瘤中发现,主要突变形式是缬氨酸点突变成谷氨酸(valine-
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imidacloprid,IMI)的长期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其在环境中的残留量,还可能威胁人类的健康。微生物代谢是农药在环境中代谢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报道的微生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陆地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水旱轮作是我国南方稻区重要的种植模式,复杂多样的生态条件形成了四川多样化的水旱轮作种植模式,
[研究背景]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是慢性肝病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对其有效的防治仍是医学界的难题。现已公认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
昆虫在长期自然演变中,进化出了高度灵敏的嗅觉系统,可以感受环境各种气味化合物,从而产生电生理反应,并经过周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复杂整合、加工等,最终决定了觅食、选择寄
利用激发子诱导作物产生抗虫性是实现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发现了一种能够提高水稻抗虫性的新型激发子SC-30,并对其作用的分子与化学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