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N调控MSC治疗aGvHD的实验研究

来源 :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gooo208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POSTN调控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及治疗aGvHD的疗效与机制。内容:1.构建sh-POSTN慢病毒载体转染hUC-MSC;2.体外实验探讨POSTN调控hUC-MSC一般生物学特性和免疫调节作用;3.利用小鼠aGvHD模型探究POSTN调控hUC-MSC治疗aGvHD的疗效与机制。方法:1.体外培养hUC-MSC,同时构建sh-POSTN慢病毒载体和sh-NC对照慢病毒载体感染293T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检测慢病毒感染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感染病毒细胞的POSTN表达水平。筛选稳定敲低POSTN(sh-POSTN)慢病毒载体和对照病毒载体(sh-NC),感染hUC-MSC并扩增培养,采用吉姆萨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比较hUC-MSC、sh-NC-MSC和sh-POSTN-MSC的形态与细胞表型。2.体外培养的sh-POSTN-MSC和sh-NC-MSC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分化,油红O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检测脂滴数和碱性磷酸酶的表达,q-PCR检测成脂和成骨分化过程中关键转录因子PPARγ、ADI、ALP、OPN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的细胞周期,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3.体外将小鼠T淋巴细胞与hUC-MSC、sh-NC-MSC、sh-POSTN-MSC共培养,CFSE染色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q-PCR检测共培养后T淋巴细胞中TNF-α、IFN-γ、Foxp3、IL-2、IL-17等炎症因子和PARP-1、CASP3(Caspase-3)、AIFM1等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Anniex V/PI染色法检测共培养后T淋巴细胞发生凋亡情况;CMTMR染色法比较各组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粘附能力;进一步采用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免疫相关基因CCL2、CCL5、CXCL6、CXCL8、CXCL9、CXCL10、CXCL11、IDO的表达。4.利用Co60γ照射建立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并于建模48 h后,通过尾静脉分别输注hUC-MSC、sh-NC-MSC、sh-POSTN-MSC和PBS进行治疗。通过观察记录治疗后小鼠的体重、生存率和临床表现评分评估一般生存状态;HE染色比较各组小鼠的肝、肺、小肠及肛周皮肤病理变化和炎性细胞侵润;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脾脏TGF-β、IFN-γ、IL-6、Foxp3等炎症因子表达情况。结果:1.成功构建sh-POSTN和对照sh-NC慢病毒载体,转染293T细胞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绿色阳性率>90%;进一步将sh-POSTN或sh-NC的慢病毒转染hUC-MSC,荧光显微镜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效率>90%。q-PCR检测POSTN敲低效率,结果显示,转染细胞POSTN的表达较对照细胞显著降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实POSTN的蛋白表达亦显著降低,以上结果说明我们成功获得POSTN敲低的hUC-MSC(sh-POSTN-MSC),同时获得对照组细胞sh-NC-MSC。2.为探究POSTN是否影响hUC-MSC的一般生物学特性,我们体外培养sh-POSTN-MSC和sh-NC-MSC,从形态、细胞表型和诱导分化三个方面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培养的细胞呈纤维样、长梭形、旋涡状生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结果显示,细胞高表达间质细胞表面标志CD73、CD90、CD105,低表达或不表达单核细胞表面标志CD14和造血细胞表面标志CD34、CD45。体外成脂肪和成骨诱导分化结果显示,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出现大量的红色脂滴,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见细胞呈蓝紫色;q-PCR检测成脂关键转录因子PPARγ、ADI以及成骨分化关键转录因子OPN和ALP的表达均显著上调,证实培养的各组MSC均具有成脂和成骨分化的能力,但sh-POSTN-MSC的成骨分化能力显著下调,提示POSTN影响MSC的成骨分化。进一步,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表明,sh-POSTN-MSC的G0/G1期比例相对下调;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亦较对照组显著减弱(P<0.05)。上述结果证实sh-POSTN-MSC和sh-NC-MSC具有MSC的一般生物学特性,但POSTN影响hUC-MSC的成骨分化和细胞增殖能力。3.为探究POSTN是否影响MSC的免疫调节作用,我们将sh-POSTN-MSC和sh-NC-MSC与小鼠的T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显示,sh-POSTN-MSC组T细胞增殖能力(65.1±7.36%)较sh-NC-MSC组(49.6±4.12%)和hUC-MSC组(46.7±6.14%)显著升高(P<0.001),提示sh-POSTN-MSC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下降;q-PCR检测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结果表明,与sh-POSTN-MSC共培养的T细胞,其TNF-α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进一步检测共培养后各组T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表明,与hUC-MSC组和sh-NC-MSC组相比,sh-POSTN-MSC组T细胞凋亡比例显著下降(P<0.001);黏附实验结果显示,sh-POSTN-MSC组T细胞黏附数量较hUC-MSC组和sh-NC-MSC组显著降低(P<0.05),提示sh-POSTN-MSC黏附T细胞的能力降低;q-PCR检测相关免疫调节因子的表达,结果表明,sh-POSTN-MSC组CXCL10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调(P<0.05),提示其对T细胞的趋化能力降低。4.为探讨POSTN调控MSC治疗aGvHD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我们利用小鼠aGvHD模型,分别输注sh-POSTN-MSC、sh-NC-MSC、hUC-MSC、PBS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各组小鼠体重均先下降后缓慢升高,其中hUC-MSC组、sh-NC-MSC组和sh-POSTN-MSC组体重恢复均显著高于PBS组,且hUC-MSC组、sh-NC-MSC组体重均大于sh-POSTN-MSC组,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第21d起,sh-POSTN-MSC组小鼠的生存率显著低于hUC-MSC组和sh-NC-MSC组,但显著高于PBS组;治疗后的第14 d和21d,sh-POSTN-MSC组小鼠临床评分结果显著高于hUC-MSC组和sh-NC-MSC组,但显著低于PBS组,提示sh-POSTN-MSC组小鼠一般生存情况较差;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与hUC-MSC组和sh-NC-MSC组相比,sh-POSTN-MSC组小鼠的肝、肺、小肠及肛周皮肤病理损伤和炎性细胞侵润较严重;初步机制探讨结果显示,sh-POSTN-MSC组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TGF-β的表达较其它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POSTN影响hUC-MSC的成骨分化和T细胞的增殖,其可能通过调控T细胞的趋化和黏附作用进而影响hUC-MSC治疗小鼠aGvHD的疗效。
其他文献
硬蜱(Hard Ticks)是一种专性吸血节肢动物,分布于世界各地,几乎可以寄生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陆栖脊椎动物。硬蜱可携带包括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无形体、埃立克体、贝氏柯克斯体等立克次体,螺旋体、布氏杆菌等细菌,巴贝西虫等原虫以及病毒在内的众多人和/或动物病原体。因此,硬蜱被认为是重要的病原载体。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间、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的原核微生物。蜱传立克次
研究背景: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是指生命活动呈现出约为24小时周期的昼夜交替性节律。正常的昼夜节律可维持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昼夜节律受机体内部因素(如激素分泌、疾病影响等)和外部因素(如光照条件、温度变化等)共同维持调节。生物钟主要由生物钟基因组成的转录和翻译负反馈调节环路调控产生。当机体内源性因素或外界环境因素突然改变,如跨时区飞行和倒班工作等所
2019年末至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在中国乃至全球迅速蔓延[1],气溶胶作为其可能的传播途径引起广泛关注,众多研究围绕该途径迅速开展。在针对病原体气溶胶吸入感染及其防护的研究中,稳定可靠的吸入感染动物模型必不可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相关指南指出,我们应当利用与预估的人体暴露途径相近的方式来建立动物感染模型[2,3]。口鼻暴露途径因实验动物无需麻醉且与人类自然呼吸状态下的感染状态
研究目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儿童和老年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进行评价,了解我国儿童和老年患者新冠病毒感染的发病特点,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分析我国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方法:(1)制定检索策略,系统检索CNKI、Wan Fang、VIP、Pub Med、Embas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等后果,全球每年约100万人死于HBV引起的肝脏类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手段,严重威胁着全球公共健康。HBV感染引起肝癌的过程十分复杂,目前公认的HBV致癌机制主要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 Ag)持续存在引发的慢性炎症、乙肝病毒X蛋白(HBx)作为原癌基因激活剂激活宿主细胞原癌基因表达、乙肝病毒DN
自1989年3月Fleischmann和Pons宣称在室温下通过电解实现核聚变以来,国内外低能核反应(LENR)研究已走过三十多年的曲折历程。近年来,电解法和充氢法实验技术不断提高,大量实测结果证明了超热等异常现象真实存在,实验重复性也有了很大提高,使这一领域日渐回暖并不断引发关注。由于LENR被认为存在成为优质新型核能源并应用于军民用多领域的可能性,有必要慎重评估LENR技术可行性与发展前景。本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易在人体呼吸道和肠道中定殖,目前最流行的两个致病型分别是经典肺炎克雷伯菌(classical Klebsiella pneumoniae,c KP)和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hvKP)。c KP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通常感染免疫力低下、患有疾病的人群。而hvKP则比c K
背景:对于儿童肺炎,气候气象指标和空气污染数据在研究呼吸道病毒感染和传播方面具有一定基础。目前已知大多数呼吸道病毒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趋势,这是所处气候条件所带来的影响结果。在对于肺炎的疾病进展方面,尚未了解气候和空气污染因素对于肺炎的发展贡献。方法:我们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的观察研究,以招募呼吸道感染的肺炎儿童。目前本项课题所涵盖的数据内容均为重庆2009-2018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居肿瘤死因第二位,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是HCC高死亡率重要因素。因此,探寻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方便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肿瘤标志物的发现是代谢组学的重要应用领域。血液中代谢物丰富且临床样本易得,因此血液是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最佳样本。代谢物的变化被认为是肿瘤的特征之一,并且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对其快速增殖很重要,因此通过研究HCC患者
均相光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Amplified Luminescent Proximity Homogeneous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AlphaLISA)是依靠光激化学发光的均相免疫检测技术,其中两种直径为200 nm的供体微球和受体微球通过其结合的抗原抗体共同相互作用,最终发出520-620 nm的光,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