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E5抑制剂TF调节昼夜节律紊乱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q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是指生命活动呈现出约为24小时周期的昼夜交替性节律。正常的昼夜节律可维持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昼夜节律受机体内部因素(如激素分泌、疾病影响等)和外部因素(如光照条件、温度变化等)共同维持调节。生物钟主要由生物钟基因组成的转录和翻译负反馈调节环路调控产生。当机体内源性因素或外界环境因素突然改变,如跨时区飞行和倒班工作等所导致的外界光照条件的改变,此时生物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并导致昼夜节律紊乱。倒班和跨时区飞行所导致的生物钟相位失调,是产生生物钟相关疾病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对生物钟进行相移调整是治疗相位失调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故研究探索新型特效调节生物钟时相的药物十分重要。此外,低氧是导致昼夜节律紊乱的重要因素,哺乳动物体内生物钟系统和氧感知通路的关键基因均是PAS家族成员,故低氧与生物钟也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高原低氧环境下生物钟变化特征,开发有效干预治疗药物,对于提高官兵在低氧环境下的军事作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通过抑制体内PDE5的活性,从而调节cGMP水平。已有文献报道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通过调控视交叉上核(SCN)生物钟基因促进小鼠的昼夜节律相位前移。TF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PDE5抑制剂,属1.1类新药,相比于西地那非具有选择性更高,半衰期更长等优点。在昼夜节律调整方面,TF是否优于西地那非,目前尚不清楚。肝脏作为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有着其自身的震荡规律,能响应SCN的调节,与其他外周器官共同维持稳定的昼夜节律,故TF能否通过调控肝脏生物钟基因发挥功能,未见报道。此外,由于PDE5抑制剂具有显著的抗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作用,但其能否缓解低氧条件下的昼夜节律紊乱,未见相关文献报道。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体内、体外实验两个方面,研究常氧和低氧条件下TF对机体昼夜节律的调节作用,并探索其相关机制。进一步与传统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进行相关药效的优劣性比较,期望为倒班工作、跨时区飞行及高原低氧等不同因素下昼夜节律紊乱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药物和干预措施。研究方法与结果:1、首先在细胞水平,在常氧条件下,利用Lumicycle设备研究PDE5抑制剂对转染含Bmal1或Per2荧光素酶的人源骨肉瘤细胞系(U2OS)生物钟周期、振幅及相移的影响,结果显示,PDE5抑制剂对C26(Bmall1::luc U2OS)细胞生物节律的周期、相位、振幅并无影响,而对D15(Per2::luc U2OS)细胞的相位有约3.6 h的相移作用。2、在动物水平,通过小鼠跑轮行为学实验,验证上述实验结果。控制昼夜光照时间使C57BL/6J小鼠形成稳定的12h/12h明暗昼夜节律后,将开灯时间提前8h,通过记录小鼠的跑轮活动,分析小鼠每天的相移情况及同步至新节律周期所需时间。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9.400±0.548天),PDE5抑制剂能促进小鼠的昼夜节律相位前移,且TF(7.200±1.304,P=0.013)比西地那非(7.400±1.517天,P=0.022)的促进效果更好。3、在分子水平,研究PDE5抑制剂调控昼夜节律相位前移的作用机制。与行为学条件一致,在开灯时间提前的同时,进行PDE5抑制剂灌胃给药。通过qPCR,WB方法,在m RNA和蛋白质水平研究PDE5抑制剂对小鼠肝脏生物钟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DE5抑制剂可使小鼠肝脏中的生物钟正调节因子Bmal1、Naps2、Clock、Ror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呈现显著上调,负调节因子Per2和Rev-erb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4、低氧条件下,首先在细胞水平,给予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DMOG用于模拟低氧环境,研究PDE5抑制剂对低氧环境下U2OS细胞的生物钟周期、振幅、相移等主要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氧会使细胞的振幅大幅下降(下降约87.5%)并引起细胞死亡,PDE5抑制剂可恢复细胞的生物钟振幅,并延迟死亡时间,但无法阻止细胞死亡。5、分子机制方面利用qPCR方法检测低氧条件下,PDE5抑制剂对细胞生物钟基因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氧可显著性增加生物钟负调节因子PER1、PER2、CRY1、CRY2的表达,而PDE5抑制剂能够显著降低这些基因的表达。6、通过模拟高原低氧环境(海拔6000m),对小鼠进行8小时的低氧暴露(ZT0-ZT8),qPCR结果显示,低氧8小时后,小鼠肝组织生物钟基因Per1、Per2的表达显著性增高,小鼠肺组织生物钟基因Cry1高表达,Per1、Per2、Cry2、Rev-erbα低表达。7、对小鼠进行8小时低氧给药实验,根据早晚内源性cGMP生成的差异,分为两种模型:白天给药后低氧8小时(ZT6-ZT14)和夜晚给药后低氧8小时(ZT18-ZT4),实验结果显示,白天给药后低氧8小时,低氧可使肝脏Cry2的m RNA表达水平增高,PDE5抑制剂能显著性降低Cry2的m RNA表达。而夜晚8小时低氧给药后,低氧可使肝脏Per1、Cry2基因表达升高,Cry1的表达降低,PDE5抑制剂可使Per1的表达被显著降低(与低氧组比较),Cry2有降低的趋势而未出现差异。研究结论:针对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常氧条件下,PDE5抑制剂通过上调生物钟调节环路中的正调节因子并下调负调节因子,促进昼夜节律的相位前移,且TF比西地那非起效更快。2、PDE5抑制剂可以通过作用于生物钟基因改善低氧导致的昼夜节律振幅降低并延迟细胞死亡。3、动物水平进行8小时低氧暴露对小鼠生物钟基因的影响具有组织特异性和时间特异性。PDE5抑制剂可通过降低肝脏负调节因子Per和Cry的表达,调控低氧条件下生物钟变化。以上结论提示我们,PDE5抑制剂在常氧条件下能够促进昼夜节律相位前移,在低氧条件下能对低氧所致昼夜节律紊乱产生调节作用,针对当下市场及军队对调节昼夜节律紊乱药物的特殊需要,TF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低毒性1.1类新药,在昼夜节律紊乱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其他文献
目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是一种高海拔地区常见的慢性疾患,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高原地区人群的健康。学界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至今仍未有明确论述来阐明其发病机制。随着近年来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本研究旨在探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病程中肠道微生物所发挥的作用,为阐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系统正呈现规模化、网络化和集群化的发展趋势。相比单个机器人,多个智能体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有效地提升任务执行的效率,显著增强系统在对抗场景中的生存能力和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本文围绕在复杂干扰场景中多智能体协同策略的生成与高效训练问题展开研究,基于强化学习,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化理论的多域协同建模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多智能体系统进行统一建模;其次,提出了
尽管国际上有《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但是仍有一些国家或组织在使用化学毒剂,扰乱国际社会安全和稳定,因而化学毒剂洗消对于维护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过氧化物洗消剂具有反应温和、环境友好等优点,但是大部分过氧化物普遍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传统的水基洗消方法可以实现对化学毒剂的高效洗消,但存在洗消废液多、对化学毒剂隔离压制效果差的问题,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稳定性好的乙酰基过硼酸盐(A
目的 探究产褥期女性出现体重滞留现象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膳食摄入对产褥期体重及体质指数变化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减少女性产后体重滞留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方法 研究选取在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行产褥期康复的女性为例,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法,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产褥期哺乳方式,运动频次,睡眠总时长,以及孕前体重、产前体重、产后42天内不同时间点的体重等体格检查信息并计算体质指数(BMI);采用二十四小时膳
YL-IPA08是我所研发具有全新结构的18KD转位蛋白(18KD Translocator Protein,TSPO)配体。前期研究表明,YL-IPA08具有显著的抗焦虑、抗抑郁和抗创伤性应激障碍作用,并且无苯二氮卓类(BDZs)类不良反应。本课题以完成YL-IPA08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基础,深入研究YL-IPA08的动物体内生物利用度、首过效应机制、系统暴露及有效靶部位暴露特征,并根据动物
经皮给药受到皮肤角质层屏障与较低的载药量的阻碍,限制了药物与疾病的应用范围。可溶性微针作为一种新型经皮给药制剂可直接突破角质层屏障,快速释放药物。相比于口服与注射给药,可溶性微针给药方便、无痛高效、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目前研究中,可溶性微针主要递送水溶性药物。针对疏水性药物,只能采用纳米粒、包合物或固体分散体等技术得到水中溶解或高度分散的中间体后再制备成微针,制备过程复杂,且载药量较低。同时,通过
目的:麦冬皂苷D(Ophiopogonin D,OPD)是临床常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中药注射液大品种参麦注射液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心血管保护、抗炎以及抑制肿瘤增殖等作用。CYP2J是细胞色素P450酶亚家族中的一员,主要负责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的代谢;其主要分布在心肌细胞、心脏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肝外组织;其代谢AA(Arachidonic acid,花生四烯酸)生成的EETs(Epoxye
蚊虫作为重要的病原体传播媒介,传播疟疾、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等多种虫媒传染病,给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带来了巨大威胁。伊蚊作为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具有分布范围广、传播效能高等特点。登革病毒感染会引起登革热,甚至更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等疾病。目前该蚊媒病没有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并且由于抗体依赖增强引起的继发感染风险使得这种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比其他病毒感染更难。蚊虫对病毒易感机制的研
湿疹属于心身性皮肤病,以红斑、丘疹及瘙痒等为主要症状,可发病于各年龄段人群,其病因复杂,主要与个人精神及免疫内分泌有关。由于部队环境的特殊性,官兵长期处于高强度紧张训练,所以很容易罹患湿疹等心身性皮肤病。湿疹发病后瘙痒明显,易形成“搔抓-瘙痒-搔抓”的恶性循环,容易反复发作,最终形成更为严重的难愈性湿疹。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局部涂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者口服抗组胺药等对症治疗,容易产生副作用和引起依
硬蜱(Hard Ticks)是一种专性吸血节肢动物,分布于世界各地,几乎可以寄生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陆栖脊椎动物。硬蜱可携带包括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无形体、埃立克体、贝氏柯克斯体等立克次体,螺旋体、布氏杆菌等细菌,巴贝西虫等原虫以及病毒在内的众多人和/或动物病原体。因此,硬蜱被认为是重要的病原载体。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间、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的原核微生物。蜱传立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