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艺文志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0123456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史·艺文志》是清代官修的正史艺文志,在正史艺文志(经籍志)中别具特色。首先,在它以前的几部正史艺文志都是依据当时政府藏书目录编成的,而《明史·艺文志》是依据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编撰的。黄虞稷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颇有建树的藏书家和目录学家。他的《千顷堂书目》是收录明代著述最全的书目,是康熙年间学术水平最高的三部目录之一。在此基础上的《明史·艺文志》是研究明代学术发展的重要资料。其次,《明史·艺文志》改变了传统的官修艺文志纪一朝藏书的体例,而采用纪一朝著述的方法专收明一代著述,开创了目录学发展的新天地,并对后世目录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最后,自《明史·艺文志》产生以来,因其客观存在的缺陷,目录学家对其贬多褒少,很少有人对其全面评价。本文通过对《明史艺文志》的细致分析与全面研究揭示其对目录学发展的贡献与价值,特别是其著录内容的变革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因为其专收明一代著述,所以通过对其的研究,展示其可资利用的价值,为研究明代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依据。  第一章导论主要是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分类总结,从而对《明史·艺文志》的研究基础有个整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论述《明史·艺文志》的成书经过。第一部分依据史料论述《明史·艺文志》的编撰过程。第二部分先介绍黄虞稷其人和他在目录学史上突出贡献,再分析论证他在《明史·艺文志》编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明史·艺文志》的编撰者是不是黄虞稷,是学术界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史料证明黄虞稷就是《明史·艺文志》的主要编撰者;第三部分论述《千顷堂书目》的价值,进而论述《明史·艺文志》与《千顷堂书目》的关系。  第三章主要是对《明史·艺文志》的分类及著录内容变革的考察。第一部分归纳总结了《明史·艺文志》的分类特点:所设类目最少;新增或改造了一些类目。并对其分类特点的得失进行阐述。第二部分论述《明史·艺文志》“纪一朝著述”变革的原因: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依据。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明史·艺文志》与补史志目录的关系。  第四章是对《明史·艺文志》的体制结构进行剖析。本章分节论述了其序、著录项目和附注,并归纳总结其得失:《明史·艺文志》卷首有一篇五百七十余字的序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明代馆阁藏书情形和官私著述情况,其次叙述了该志在著录原则上的变革及其原因。《明史·艺文志》缺少小序,削弱了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在著录项目方面《明史·艺文志》的是仿效《新唐书·艺文志》,将作者、书名、卷数一同著录,而且是作者在前,书名及卷数在后,在编纂形式上显得非常整齐。本章最后将其附注的内容和价值作了归纳总结。  第五章是对《明史·艺文志》的考证与补证。主要是对《明史·艺文志》的错收、误收、漏收进行考证与补证。历代史志目录都存在着错收、误收、漏收现象。本文所述错收是指《明史·艺文志》著录内容上的错误现象。误收是指《明史·艺文志》收录了本不是明代的著述。漏收是指《明史·艺文志》没有收录的明人著述。《明史·艺文志》的错收现象容易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对其错收、漏收现象历来有不少学者关注。而误收现象至今没人论及。本章吸取了近人研究的最新成果,尽力对其考证与补证,从而为《明史·艺文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徂徕山,又称龙徕山,驮来山,是泰山的姊妹山,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徂徕山山势雄伟,幽深绵延,俨然如岱宗之屏障。早在2500多年前,《诗经·鲁颂》就歌颂了“徂徕之松”。 D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为了揭示人工甘蓝型油菜早期世代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规律,以A组合(大黄油菜×中花芥蓝)S0世代、B组合(大黄油菜×中迟芥蓝)S0和S1世代人工甘蓝型油菜为材料,分别利用AFLP和MS
工业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在工业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必然要购买一些工业旅游商品作为工业旅游活动的纪念。因此,工业旅游购物是
色诺芬《长征记》与恺撒《高卢战记》是研究希腊史与罗马史必读基础史料。鉴于目前尚未见到将两书比较研究成果之现状,拟对《长征记》与《高卢战记》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本文
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成为经济发展和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金融体制是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信
以竹为主题的“竹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竹文化及其特色所具有的广泛吸引力,正是竹文化旅游市场的潜力所在。发掘利用竹文化,发展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纵览19世纪英国汉学,整体而言是从最早的传教士外交官等业余汉学到拥有专门研究队伍、研究机构、设立中文教授职位,甚至开始在大学里拥有专门的院系,逐步走向专业化、学院化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