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鸭沙门氏菌病(又名鸭副伤寒)和鸭大肠杆菌病是鸭场普遍存在的两种细菌病,给养鸭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生产中往往通过分别注射两种细菌疫苗进行免疫预防,费时,成本也高,因而构建鸭源沙门氏菌与鸭源大肠杆菌融合菌株可为预防鸭沙门氏菌病、鸭大肠杆菌病提供制备二联疫苗所需的优良菌株,对预防这两种细菌病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首先对实验室保存的、分离自四川、重庆地区不同鸭场的15株鸭源沙门氏菌和10株鸭源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及17种抗生素药敏试验;筛选出一株血清型为6,7:1,v:e,n,x,并对庆大霉素(Gentamicin, Gen)耐药、四环素(Tetracycline,Tcy)敏感的鸭源沙门氏菌S7 (6,7:l,v:e,n,x, GenR, Tcys),以及一株血清型为078,并对庆大霉素敏感、四环素耐药的鸭源大肠杆菌D2 (O78, GenS, TcyR)作为亲本菌株;通过绘制S7、D2两亲本菌株生长曲线,确定S7、D2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时间分别为14~16 h、10~12 h;同时通过对S7、D2两亲本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确定高渗再生选择性培养基中应加入的庆大霉素浓度为16 ug/mL,四环素浓度为32 ug/mL。抗生素浓度应用试验结果表明S7在含16 ug/mL庆大霉素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而在含32 ug/mL四环素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完全不生长;D2在含32 ug/mL四环素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而在含16 ug/mL庆大霉素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完全不生长;并且S7、D2在同时含16 ug/mL庆大霉素和32 ug/mL四环素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均完全不生长。采用溶菌酶(Lysozyme,又称胞壁质酶)法制备S7、D2原生质体,在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添加EDTA至终浓度为0.01 mol/L。通过溶菌酶浓度试验,最终选择3.0 ug/mL的溶菌酶浓度作为制备S7原生质体的最佳溶菌酶浓度,在此浓度下S7能够得到62.88%的原生质体制备率及33.55%的原生质体再生率;而制备D2原生质体的最佳溶菌酶浓度为2.5 ug/mL,能够得到51.69%的原生质体制备率及27.79%的原生质体再生率。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并根据条件筛选后最终得到7株能够稳定遗传的融合菌株。融合菌株呈革兰氏阴性杆菌,均能凝集鸭源沙门氏菌和鸭源大肠杆菌阳性血清;硫化氢生化试验结果为阳性,其余生化试验项目结果为阴性。根据外膜蛋白基因保守区域分别设计一对引物,通过双重PCR检测融合菌株部分基因片段,其中3株能够同时检测到鸭源沙门氏菌的目的条带,3株仅能够检测到某一个亲本菌株目的条带,还有一株则检测不到任何的目的条带,测序结果同源性为100%。本实验还提取了融合菌株及两亲本菌株外膜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进行外膜蛋白成分变化分析,有3株融合菌株能够同时表达鸭源沙门氏菌和鸭源大肠杆菌双亲本菌株外膜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