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句中“是”和“be”的认知对比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a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在语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逐步增大。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流派,源于当代跨学科的认知科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产物,是迄今为止最具创新精神的、引人入胜的语言学流派之一。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语言使用必须参照心智活动的原则。由此,它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语音、句法、语义等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语言学家认为,认知视角比其他传统方法在研究语言问题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将语言现象和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相结合,从而揭示语言现象背后的心理现实。本文进行的是英汉判断句中“是”与“be”的认知对比研究。石毓智(2005)认为“是”在判断句中为判断词,连接主语和宾语。本文沿用了这一分类方式,并将其扩展到“be”的分类。我们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原则作为对比理论基础,认为判断句中的主语和宾语分别对应于认知域中的射体和界标。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两个新的概念:多项对等和单项对等。多项对等是指判断句中由判断词连接的主语和宾语在语义性质上是一致的,如果主语表事物,宾语也表事物,如果主语表动作,宾语亦然;单项对等是指判断句中主语和宾语在语义性质上不一致,主语表事物,而宾语可能是其性质,成份,或位置。在这些表面语言现象下的是认知上的差异。在多项对等判断句中,判断词能够以宾语的多个特征为参照突显主语的多个特征;而单项对等判断句中,判断词以宾语的单个特征为参照突显主语的单个特征。本文提出一个假设即汉语更偏重于多项对等而英语更偏重于单项对等,并使用了语料库研究证实了该假设。本文所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为:1.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英汉判断句中的多项对等和单项对等句型。2.探讨多项对等和单项对等背后的认知差异,并探究其背后中西方文化与思维的差异。本文的结构为:第一章:简介。介绍了以往对于该课题的相关研究,并指出其局限性。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任务和研究意义。第二章:认知语言学简介。简单回顾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概念。介绍了与本文有关的突显原则,及其中的射体,界标,突显等概念。第三章:汉语判断句中的“是”。解释了关于判断和多项对等,单项对等的概念。查阅相关参考书中对“是”的解释。对“是”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简要回顾。最后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判断句中单项对等和多项对等的句型进行了分类。第四章:英语判断句中的“be”。查阅相关参考书中“be”的用法与解释。简单回顾了“be”在英语中的历史。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英语判断句中单项对等和多项对等句型进行了分类。最后提出了我们的假设,即汉语偏重于多项对等而英语偏重于单项对等,并用语料库研究进行证明。第五章:“是”和“be”的认知对比研究。探讨了单项对等和多项对等背后的认知差异,并设计了一个认知模型以更好的解释这种差异。最后从中西方文化与思维的大背景出发探讨了这种认知差异的根源。第六章:总结。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的进一步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初步了解了“是”和“be”在判断句中的认知机制上的差异。这对于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及翻译工作都有积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汉语是我国的主要语言,在日常的训练和教育当中,以普通话为主要内容,少数民族幼儿在汉语习得语言训练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需要从长远的角度来出发,将汉语教学的方法进
结合具体的天桥工程实例,根据CJJ 69-1995《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和GB 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的要求,从照明方案、供电系统、防雷与接地等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以及机动化进程迅速提升,随之带来较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和日益凸显的居民通勤问题。在这样的交通环境下,居民更倾向于多样化、个
四川汉族民歌像麻、辣、烫、鲜俱全的川菜一样,各具特色,五彩纷呈,兼收并蓄,合古今之韵,融南北之长。这种独特的兼容性特点是由四川特有的地域环境、历史传承、社会环境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