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安吉拉·默克罗比,英国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理论家和批评家之一,她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化、艺术、时尚等诸多领域。在这一广泛的关切范围内,女性亚文化研究是默克罗比学术研究的起点。她主张关注亚文化中的性别差异,尽一切可能去探查女性亚文化群体的真实文化体验,展现社会重重规范下被压抑的女性诉求。女性亚文化研究作为默克罗比学术研究的起点,对于认识和把握默克罗比的整体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其并未引起学界足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吉拉·默克罗比,英国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理论家和批评家之一,她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化、艺术、时尚等诸多领域。在这一广泛的关切范围内,女性亚文化研究是默克罗比学术研究的起点。她主张关注亚文化中的性别差异,尽一切可能去探查女性亚文化群体的真实文化体验,展现社会重重规范下被压抑的女性诉求。女性亚文化研究作为默克罗比学术研究的起点,对于认识和把握默克罗比的整体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其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较少,且较为零散、细碎,大多只是对其做了简单的概括和描述,而缺少对这一理论全面的考察与反思,仍有可待深入研究和发掘的空间。本文从默克罗比女性亚文化理论的背景、核心内容、意义及其局限三个方面探寻默克罗比在亚文化研究中取得的创造性成果,以期对其理论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和辩证的评价。本文的主体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围绕默克罗比女性亚文化理论的背景展开,考察其理论的具体出场语境。默克罗比的研究开始于在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探寻默克罗比的女性亚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就要首先考察伯明翰学派对于亚文化现象的分析研究。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使得他们更关注大众日常文化和生活方式,战后英国出现的各种青年亚文化现象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伯明翰学派在对传统亚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提出了自身的理论观点。默克罗比受其影响,在继承学派的抵抗模式的基础上对学派其他亚文化研究者的学术成果进行了考察和批判,之后她创造性地提出了女性亚文化理论。第二章围绕女性亚文化理论的具体内容展开,即以“女性抵抗”为切入口,分析默克罗比的女性亚文化建构。首先明确默克罗比女性亚文化理论的“女性亚文化”所指为何,对其研究对象进行一个清晰的界定。女性亚文化是女性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的一种别样的亚文化样式,它更加节制和温和也更具幻想和浪漫色彩。其次,阐述女性亚文化的形成原因和存在形式,最后分析其抵抗方式和归宿。得益于战后女性收入水平的提高,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强,休闲产业的发展等因素,女性亚文化得以形成发展,并呈现出女性参与和女性主导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默克罗比发现女性亚文化群体使用流行音乐、舞蹈、二手服装等抵抗符号在家庭、俱乐部、学校等主要领域实现一种温柔的沉默的“女性抵抗”,展现了女性别具一格的创造力,凸显了女性在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因为种种限制,女性亚文化在“抵抗”之后最终也只能走向一种无奈的“妥协”,但尽管如此,女性亚文化仍旧为群体内部成员提供了有效的慰藉和支撑。第三章分析了女性亚文化理论的意义和局限。默克罗比通过对女性亚文化的分析研究,还原了女性亚文化群体的真实面貌,突出了女性的价值和地位。她的女性亚文化理论弥补了传统亚文化研究缺失的女性视角,拓展了亚文化研究领域,为后世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理论指引。该理论在具有多重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局限性。在观察对象方面,默克罗比主要关注工人阶级白人女性而忽略了其他社会阶层和不同种族的女性。在进行研究时,女性亚文化群体的敏感和多疑增加了默克罗比调研的难度,再加之受到其女性主义者身份的感性影响,使得她所进行的分析带有或多或少的主观论断和先验主义色彩,使其理论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所缺失。因此,在对具体女性亚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时要对其理论进行谨慎地借鉴和参考,并不断立足本土语境丰富和更新其具体内涵。
其他文献
谎言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而准确、及时地识别出谎言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大量研究一致发现,人们在谎言识别中的正确率仅略微高于随机水平。但以往研究大多是在意识层面进行的,而有意识思维在谎言识别中存在三方面的局限性:加工能力有限、不善于权衡信息的客观重要程度和容易受到自上而下加工方式的影响。无意识思维理论(UTT)认为,无意识思维可以弥补有意识思维的这些局限性。因此,本研究基于UTT理论,探
江南的广福李王信仰本来是宋代土著群体将长兴的少年巫者神化之后,形成的地方民间信仰。随着时间的变化,广福李王信仰的内容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建炎南渡后,江南土著主动将广福李王信仰神话与宋皇室南渡神话相联结,并赋予了其更多的护国灵异故事。因为其中所展现出的“忠”的思想,使得广福李王信仰得到了宋王朝的承认与封赠。广福李王信仰因与南宋霅川之变产生关系,所以传播中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发达的湖州,同时,借着湖州得天独
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地方高等教育的“领头羊”,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职能,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新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地方高水平大学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路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地方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存在路径依赖,仍按传统理念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因此,探索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培养具有探究
《雌性男人》是女性主义科幻小说家乔安娜·拉斯的代表作,小说通过讲述四个来自不同时空的女性的相遇经历,构建了交织的多时空背景,使原本的性别概念和女性气质受到挑战。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们大多从传统乌托邦视角和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作品,此外,鲜少在多时空背景下研究小说中的性别身份话题,不能全面地体现小说中的当代女性主义思想。论文选取《雌性男人》为研究文本,立足露西·萨基森的女性主义乌托邦理论,力求通过对
西汉时期的北边政治军事形势,是随着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不同阶段中,汉匈双方因不同的内部、外部环境而不断改变战略,从而对西汉北边形势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汉匈关系的互动过程为线索,对西汉北边形势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作进一步的探讨。西汉王朝建立之初,中原经历秦末战乱,急需休养生息。北部匈奴趁势崛起,不断兼并四周部落,实力强盛,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呈现出北强南弱的局面。经历平城之围的惨
干旱作为限制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对全球社会、经济和生态造成巨大损失。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硅能够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外源硅的施用可以影响气孔导度,改变蒸腾速率,改善植物水分状况;通过调节气孔动力学、合成光合色素,促进光化学反应,从而改善光合作用;此外硅可通过渗透调节以平衡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以及调节抗氧化防御系统,减轻植物在干旱胁迫中的氧化损伤。总结
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E·M·福斯特一生共创作五部长篇小说,其中发表于1907年的《最漫长的旅程》并非是其最受关注的作品,但却是作者本人最喜欢的一部。该书带有作者自传的性质,文本叙述中融入了大量充满隐喻和象征意义的神话原型,以浪漫、自由、原始的非理性状态观照现代工业文明压抑、混乱、颠倒的理性异化造成的人性残缺和精神虚无。20世纪60年代,以诺斯洛普·弗莱为代表的原型批评理论渐成体系,广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格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要求中国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与中国以外的世界有效沟通,作为重要交流媒介之一的“中国英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英语变体,这一客观存在近年来已经被国内学者广泛接受。但是,“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英语变体而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目前很少见到相关的研究成果。对于被Kachru列在“扩展圈”的“中国
孟荀关系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该问题包括孟子和荀子的关系、孟学和荀学的关系、孟学史和荀学史的关系三个方面,涉及儒家世界观、修养论、教化论等问题。梁启超等人发起的“排荀运动”就是该问题的具体表现。考察梁启超的孟荀关系研究,进而了解孟荀关系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儒学思想史的中心议题,展望儒学思想的发展方向。梁启超的孟荀关系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896到1918是“申孟排荀”期,1918到192
朱熹作为南宋时期重要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写作了数量丰富的尺牍,且写作时间长、来往对象涉及当时许多重要人物。以往对朱熹的研究多将注意力放在其教育与学术思想方面,且世人提起朱熹时第一印象总逃不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刻板印象。而从尺牍这一兼具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两大功能的文体出发,有利于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朱熹形象。本文以朱熹尺牍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数据分析和文本细读,首先就尺牍的概况进行梳理,并对其尺牍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