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多孔自支撑对称混合导体透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带来了严峻的能源危机与气候问题,因此发展使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势在必行。氢气作为一种来源广,无二次污染的可再生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中的比例将持续增加,我们所依赖碳基能源的社会在未来可能逐渐转变为氢能社会。目前氢气的主要来源是石油裂解、甲烷-水汽重整等工艺,其所生产的氢气处于混合体系中,要想利用氢气,纯化分离氢气变得至关重要。与传统的变压吸附和深冷精馏分离氢气相比,基于膜的分离技术可以为氢气的分离提供节能和成本高效益的解决方案。目前已有大量的膜材料被研究应用于氢气分离,其中混合质子-电子导电(MPEC)材料是其中重要的一种。La28-xW4+xO54+δ(LWO)基膜是一种混合质子电子导电氧化物膜,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在CO2和含硫气氛中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特性,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由于其透氢量较低,在工业界很少有人对此感兴趣。混合导体透氢膜的透氢过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气体表面交换-质子体相扩散-气体表面交换,这三个过程共同制约着透氢量的提升。有鉴于此,为了提升混合导体透氢膜的透量,从同时增加气体表面交换效率和减小质子体相扩散距离的策略出发,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梯度多孔自支撑对称混合导体透氢膜。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采用La5.5W0.6 Mo0.4O11.25-δ(LWM)作为陶瓷材料,采用水基流延、层叠、热压与共烧结的工艺制备出了梯度多孔自支撑对称LWM透氢膜。通过SEM表征,发现梯度多孔自支撑对称LWM透氢膜中间致密层厚度仅为50μm,两侧多孔层孔隙由内到外依次增加。同时,XRD表征表明,烧结后的膜片表面呈单一的La6WO12相,因此膜片在氢气分离过程中能够提供良好的质子与电子导电性。(2)本研究分析了温度、氢分压、原料气流量、吹扫气流量、H2O、CO2以及长时间的操作对梯度多孔自支撑对称LWM透氢膜的透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厚度为370μm的梯度多孔自支撑结构的膜片在950℃同时原料气为100 m L min-1的氦氢混合气,其中H2分压为0.5 atm,吹扫气为50 m L min-1Ar的测试条件下,透氢量达到了0.47 m L·min-1·cm-2,而致密膜的透氢量仅为0.13 m L min-1·cm-2,对称多孔膜为0.30 m L min-1·cm-2,在类似测试条件下比文献已报道的基于钨酸镧基的致密片状膜高出了100倍。通过采用湿气吹扫,H2O的引入加快了膜片吹扫侧质子化晶格氧的产生,提高了膜片的透氢量,梯度多孔自支撑对称膜片的透氢量增加了23%,达到了0.58 m L·min-1·cm-2。同时,在900℃下长达120 h的稳定性测试中,膜片的透氢性能几乎保持稳定,并分析了测试后膜片表面的相结构,发现LWM基膜片的特征峰仅衍射强度出现了轻微的衰减,整体表现出优异的操作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本研究还模拟了水汽重整的尾气,发现在CO2、CH4、H2和H2O存在的条件下梯度多孔自支撑LWM透氢膜其依旧表现出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3)本研究还探究了将梯度多孔自支撑对称LWM透氢膜的简单应用,将其与CH4-CO2干气重整进行了耦合。在流延过程中直接将Ni O与陶瓷粉体混合的方式负载了催化剂,膜片表面的多孔结构为反应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通过调节CH4与CO2的比例,有效的减少了反应过程中的积碳,同时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H2可以通过膜片进行分离,在950℃下,H2的回收率达到了17%。
其他文献
随着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数据信息化手段的不断丰富,对于数据的获取越来越方便,从而推动了数据信息化的进一步实际应用。三七作为一种对于生长环境要求严苛的云南省特色药用经济作物,产量与品质跟生长期的环境密切相关。本文结合物联网技术、机器学习算法以及监测可视化等方法为三七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场参数提供无线监测与三七生长预测模型,从而能够在三七的生长培育过程中起到保驾护航作用。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
学位
低碳烷烃作为一种廉价清洁的化工原料,其高值化利用已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而核心关键挑战在于高温条件下抗烧结、抗积碳、无毒且低成本催化剂的开发。综合对比之下,分子筛固载非贵金属催化剂是目前最受关注且具备研发潜力的催化材料之一。然而,由于分子筛孔道结构及表面性质的复杂性,使得非贵金属活性相在分子筛中的化学形态及落位等难以得到有效控制。鉴于此,本文通过配体保护策略调控非贵金属Ni和Zn前驱体配位状态,
学位
氟化铝是生产电解铝过程中的主要助溶剂和调整剂,而我国作为全球第一的电解铝生产国,电解铝行业的发展必然带动氟化铝需求量的增长。目前,制备氟化铝的方法多以萤石为原料,而萤石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萤石的开采受到限制。氟硅酸法以磷肥副产氟硅酸作为原料生产氟化铝,得到的产品质量较好且生产成本低。因此,企业逐渐开始转向采用氟硅酸法生产氟化铝,该法不仅能够保护萤石资源,而且能够有效利用氟资源。
学位
纤维素纳米纤维(CNF)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具有纳米直径和微尺度长度的可持续生物质资源,由于其天然储量丰富、无毒性、可再生、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特点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食品包装、薄膜、涂料、生物医学、传感器和光电器件等领域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然而,制备CNF的前驱体纤维素大分子结构中含有丰富的羟基和羧基,这些基团在制备过程中易被氧化为光敏感基。在光热条件下,这些光敏感基会演变成自由基,
学位
桉木是一种价格低廉、生长速度快、种植范围广、出材量高的木质纤维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法提取并纯化后制得的纳米纤维素晶体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电化学储能、抗菌涂层、模板功能材料、手性光学薄膜以及刺激响应型水凝胶等领域。而传统提纯方法存在操作复杂、使用的试剂价格昂贵、后处理困难且制备的产品热稳定性差等问题。本论文采用一种温和的氧化剂过硫酸铵(APS)对桉木纸浆原料进行处理,探究采用一步APS氧化法在不同
学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环保法律法规的日益严格,水资源短缺和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愈发突出,如何降低污水中总磷含量,使出水磷浓度符合现行的国家排放标准早已成为环保及水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黄磷炉渣是黄磷工业的固体废物,其组成中含大量SiO2,是良好的吸附剂基体材料。因此将黄磷炉渣制成除磷吸附剂,实现“以废治废”的目的,对环境保护、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工业固体废物黄磷炉渣为原料,酸
学位
作为重要的常规天然气替代能源,页岩气的勘探与开发对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降低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以及缓解由化石燃料消费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至关重要。基于我国页岩气主产区水资源缺乏、地表环境复杂,气藏埋藏较深及储层孔隙率和渗透率较低的现状,实施传统水力压裂技术开采页岩气具有局限性。作为可行的水力压裂开采页岩气的替代技术,微波辐照能够改造页岩气储层并促进页岩气在基质内部的解吸和扩散,从而强化页岩气开采。
学位
作为重要的化石能源,我国褐煤资源储量巨大、分布广泛。从褐煤中提取腐植酸是其非燃料高附加值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以云南宣威褐煤和富宁褐煤为研究对象,围绕褐煤及其腐植酸的分子结构,不同氧化法对腐植酸产率的影响以及氧化对褐煤腐植酸性质的作用规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为褐煤的非燃料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表征分析结果,采用分子模拟计算并构建了富宁褐煤、宣威褐煤、富宁褐煤腐植酸和宣
学位
气体膜分离技术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成功开发的一种新型气体分离技术,其原理是在压力差或浓度差驱动下,根据原料气中各组分渗透率的差异进行分离的。其中使用无机材料进行氧气分离的无机透氧膜技术,现已成为膜分离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常规的变压吸附法和低温精馏法制氧相比,该方法具有制作成本低、设备简单、分离效率高、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但是由于该技术对膜材料性能要求较高,并且存在膜生产难度大、易于损坏等问题,因此其工业
学位
氟化铝残渣是一种工业固体废弃物,存在利用率低且堆存污染环境的问题,但残渣中含有大量Si O2,可为制备白炭黑提供大量硅源,达到废物利用的目的。白炭黑是一种重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因其优异的补强性,被广泛应用于橡胶、医疗等领域。本文以主要成分为Si O2、Al(OH)3和Al F3·3H2O的氟化铝残渣(后续简称硅渣)为原材料,通过对硅渣中氟和铝元素的浸出,制备白炭黑并对白炭黑进行改性,使其由亲水性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