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口鲇是中国特有的名贵鱼类,抗病性强,成鱼养殖阶段很少患病。2005年10月,四川成都周边及四川鲶科鱼类养殖场大口鲇成鱼大规模死亡,病鱼体表无明显溃烂,胃肠浆膜水肿充血,肠道甚至糜烂状坏死,肝脏有斑点状坏死,与以往报道不同。从濒死的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菌株TWN3致病性最强。通过形态学观察,该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大多直杆状,具运动性,无荚膜,周生鞭毛,不产芽孢,结合生理生化测定,确定为变形杆菌(Proteus)。通过设计引物,获得TWN316S rDNA序列,其序列与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同源性最高,最高相似性为99.52%;系统发育分析表明,TWN3与P.vulgaris位于同一分支,结合其DNA的G+Cmol%测定结果,39.1%,可确定TWN3为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再根据蔗糖、甘油、麦芽糖、D-木糖氧化、水杨苷、七叶灵等生理生化特性,可进一步确定TWN3属于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中的P.vulgaris BG3。TWN3株相关特性研究表明,该菌不溶血;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痢特灵、诺氟沙星4种药物敏感,对红霉素、头孢拉定、青霉素、四环素等药物不敏感;TWN3对鲫鱼和小鼠均有较强感染性,发病具爆发性。生长特性研究表明,TWN3生长迅速,在温度25℃~39℃、pH6.0~100、盐度0.5%~3.5%范围生长较好,最适条件分别为温度37℃、pH6.0、盐度1.5%。普通变形杆菌致病性广泛,但作为养殖大口鲇的病原国内外未见报道。TWN3菌株的发现,丰富了大口鲇细菌性病原,对大口鲇疾病防治有重要意义。另外,普通变形杆菌分类学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完善,TWN3的鉴定,对普通变形杆菌分类学研究也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对已分离获得的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BDTW11菌株鲫鱼安全性试验及对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TWN3株裂解能力的测定,在建立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TWN3株感染鲫试验模型基础上,以蛭弧菌BDTW11与病原TWN3,1:10的数量比,自然养殖条件下,进行生物防治试验,统计鲫的死亡数量,分析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腹腔注射TWN3和BDTW11混合液对鲫进行感染和防治,鲫的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最显著,提高了10.8%;灌肠法次之,比对照组提高了6.6%;浸泡法了提高3.3%。目前,较大规模露天养殖条件下,鱼类细菌性病原的蛭弧菌防治报道不多,利用其对普通变形杆菌病原进行防治尚属首次。另外,以大肠杆菌和TWN3为宿主菌,进行BDTW11扩大培养试验,结果表明:以大肠杆菌作宿主菌扩大培养结果不明显,而以TWN3作宿主菌,扩大培养效果显著。以上研究对普通变形杆菌分类学、大口鲇疾病的防治、普通变形杆菌此类病原的疾病防治及蛭弧菌制剂的实际应用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此外,对普通变形杆菌分类学、TWN3株生长特性、感染途径、生物防治及蛭弧茵生产应用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