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责任感的缺失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加强青少年责任教育已渐渐成为一种共识。已有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上,少有关注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本研究聚焦初中生的责任教育。语文学科因其人文特征在责任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静态文本的语文教科书蕴含着重要的责任教育内容。语文教科书并不是价值无涉的,它是一定时空下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的映射。因此,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科书反映了不同政治经济背景下社会的变迁及价值理念的转变。那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究竟蕴含哪些责任教育内容?这些责任教育内容随社会变迁是否有变,变迁轨迹如何?本研究选取人教版1981年、1993年、2009年版三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为分析样本,探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责任教育取向的变化特征。对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必须建立一个教科书责任内容文本分析框架以方便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本文在明确“何为责任”这一基础性问题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阐述建立文本分析框架。首先,梳理责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础性构成,包括国内外学者关于责任内容构成的论述以及德育课程标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责任教育的论述;其次是梳理相关学者的分析框架,最后参照我国教育部颁布施行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构出本研究的文本分析框架。依据建构的文本分析框架,分别对三套初中语文教科书责任选文的内容(主题内容、人物形象)和形式设计(选文文体、选文插图、课后习题)进行分析。文本分析主要包含两个层次,首先根据责任的不同维度对每一版本选文横向进行分析,探究每一时期所强调的责任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何特点;其次对三套教科书责任选文进行纵向分析,探究随时间变迁,责任教育取向的变化特征。根据语文教科书中责任选文在各个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异同,最终得出当代我国学校责任教育取向的变迁为:对国家负责是永恒的时代主题;自我责任教育内容愈加凸显;从“社会我”向“个体我”转变;从“政治灌输”向“文学感化”转变。学校责任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学会负责”是学校德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责任教育的生活化和渐进性;提高责任教育的实践性;强化“文以载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