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中交传中的非流利现象及应对策略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ydhyd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流利现象在日常口语中广泛存在。口译产出的媒介就是语言,因而非流利现象在口译产出中也难以避免。不仅如此,由于口译需要口译员多任务处理,脑力负荷较大,因此产出中的非流利现象更为常见。然而,非流利现象会严重影响口译产出的质量。口译的最终目的是给听众传递信息,过多的非流利现象会阻碍听众接受和理解信息,甚至会让听众对译员的资质产生质疑,因此口译员必须要尽可能减少口译产出中的非流利现象。笔者以牛津联合协会约瑟夫·奈演讲模拟会议为例探讨了英中交传中的非流利现象及应对策略。笔者统计了案例中出现的三类非流利现象:简单非流利现象、并列非流利现象和复合非流利现象。笔者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了造成案例中非流利现象的主要原因,分别为背景知识缺乏、译语组织不当以及自我监听缺失,并针对具体例子进行了改译。笔者也根据非流利现象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针对背景知识缺乏造成的非流利现象,笔者认为应当丰富译前准备的内容,并在翻译时适当省略不了解的细节。针对译语组织不当的问题,译员应当控制语速并适当停顿,同时译员还应当尽可能提升语言灵活性,避免过多的自我修正。针对自我监听缺失的问题,笔者认为译员在加强自我监听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提升口译产出中与听众的交流感。
其他文献
探究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也是《体育课程标准》倡导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方式。但笔者发现,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当中存在一些运用探究学习的误区。    一、本末倒置——漠视体育学科性质的问题    探究学习是与学生知识技能密切相连的。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标
随着公共管理主体范式研究的深入,对于执政党在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地位问题的研究也随之深入.由于我国执政党的执政宗旨、执政方式和执政产品都具有公共性,因而可以说执政党是
黄埔,没有人能够绕过这个耀眼的名字去描述中国现代革命的壮丽篇章.80年前,这个位于广州东郊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的小岛,因为汇集了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血气男儿,而勿庸置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