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水稻BADH2和GL7NR基因的CRISPR/Cas9修饰及遗传分析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f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改善东北大米的香味与粒长,增加其推广度,本文以水稻香味基因BADH2和水稻粒长基因GL7负调控基因GL7NR为研究对象,利用编辑技术CRISPR/Cas9定向编辑水稻BADH2和GL7NR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得到一系列转基因植株。通过传统的PCR技术、测序检测到靶位点存在一个或多个碱基的替换、插入,同时并未检测到脱靶现象的存在。本研究为水稻优良农艺性状的改良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农杆菌工程菌的构建:将通过生物信息学与PCR检测的重组载体电转入农杆菌体中,通过鉴定及检测得到含有pCAMBIA1301-fgr-sgRNA-Cas9和pCAMBIA1301-g17nr-sgRNA-Cas9载体的农杆菌工程菌株。(2)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pCAMBIA1301-fgr-sgRNA-Cas9重组农杆菌转化到三个种不同的水稻品种松B12早齐,松B12早大,YYG-10中,并采用常规的PCR技术检测转基因水稻品种中的阳性株系,松B12早齐有18株,松B12早大有14株,YYG-10有21株。将pCAMBIA1301-g17nr-sgRNA-Cas9 重组农杆菌转到入 YYG-22 中,YYG-22 阳性植株有15株。(3)靶位点检测:提取水稻DNA利用常规PCR技术和测序技术检测水稻品种中的突变位点。结果发现松B12早齐有4株,其突变率为22.2%松B12早大有5株其突变率为35.7%,YYG-10有5株其突变率为23.8%,YYG-22有4株其突变率26.6%。(4)T1代香味基因修饰水稻遗传分析:T1代共有25株两人鉴定都香的植株,测定当中无hpt标记植株有13株。测定当中20株的靶位点,结果发现均发生纯合插入突变,当中T碱基插入有15株,C碱基插入有5株。(5)T1代粒长基因修饰水稻遗传分析:T1代的种子长度在突变型与未突变型中大小无显著差异。检测了8株粒长较长的植株,当中2株多位点发生变化,4株是T碱基插入纯合体,2株为发生突变。
其他文献
随着空间光学载荷大口径、高分辨率的发展趋势,空间微振动对其成像质量的抑制作用日益凸显,因此需要大量的地面试验对空间光学载荷在微振动环境下的成像效果进行试验,振源是一个公认的难点。在调研和分析了空间微振动特性以及大量微振动在轨和地面测试数据后,拟研制一款能够复现空间微振动特点的模拟器,能够作为光学载荷地面试验的微振动振源。首先,利用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模拟器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虚功原理和牛顿-欧拉方程推导
贵州地处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中心地带,碳酸盐岩分布极其广泛。区域内拥有数以万计的喀斯特洞穴,其中所蕴藏的洞穴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洞穴木伪蝎作为穴居生物的代表性动物类群之一,绝大部分种类为真洞穴动物,表现出极高的洞穴适应性和地区特有性,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价值。本文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的洞穴木伪蝎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前言部分对洞穴及洞穴生物、木伪蝎科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以及国内外洞穴木伪蝎的研究概述进行了
海洋溶菌酶作为一种新型来源的高盐基蛋白质,由于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及特殊的高盐、高压、低温的生长环境,导致其具有比传统陆源溶菌酶更优质的生物活性物质,无副作用、无污
保鲜冷藏环境中乙烯含量的变化对果蔬采后寿命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在密闭的冷藏环境中,由于采收、去皮和切分的果蔬伤口会诱导组织产生大量乙烯,若累积的乙烯难以去除,就会刺
轨道车辆的转向架是轨道列车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而车轴更是转向架中的关键部件,在长期承受载荷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故障。为了实现对车轴故障进行智能的故障诊断,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频图像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相结合的车轴故障智能诊断方法。时频图像由对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后获得,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时频联合域信息,能反映各个时刻的瞬时频率及幅值,所以可以通过时频分析对故障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卷积神经网络(CNN)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衣着。女大衣因兼具实用性和时装性深受女性消费者的喜爱,其中A造型女大衣不仅给人美观、舒适的美,还能起到修饰体形体
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它在同宿主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代谢途径,能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类似的化学成分以及其他结构新颖的化合物,是获得新的药用化学成分的资源宝库。
设a1
本文研究脉冲微分方程的共振,包括如下三个问题:一、线性脉冲方程的共振和Landesman-Lazer条件下周期解的存在性二、弱非线性脉冲方程的周期解和无界解的共存现象;三、振动位
未成年个体是群居非人灵长类动物群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成年个体一起通过类型多样的社会行为交往、构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维持群体的稳定与长久发展。大量的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