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导弹与无依托发射场坪的发射过程耦合效应研究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a419132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依托发射技术是路基弹道导弹实现快速机动发射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极大地提高导弹发射的随机性、机动性和隐蔽性,提升武器系统的生存能力。本文从无依托发射的安全性角度出发对车载导弹与场坪在发射过程中的耦合效应进行研究,对无依托场坪的选择和提高发射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内容如下:(1)对基于第一类Lagrange方程的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和数值求解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讨论了利用冲击函数模型计算接触力的方法,为建立车载导弹武器系统的起竖和发射动力学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2)介绍了无依托发射场坪的基本结构,阐述了弹性半空间和弹性层状体系的基本理论。分析了规范的弹性体系当量模量计算方法的不足,根据支撑结构与场坪的接触特点,提出了刚性支撑下双层和多层结构的当量模量计算方法,通过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利用该方法对大量不同结构场坪的地基当量模量进行了编程计算,拟合出了相应的回归公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场坪的力学模型:在法向上建立弹性半空间地基薄板模型,在切向上建立弹性双层结构模型,并分别推导了在轴对称载荷下的积分解析解。为了说明场坪力学模型的有效性,对某一场坪在轴对称均布载荷下的下沉量进行编程计算,并与有限元数值解进行了对比。(3)分析了车载导弹武器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拓扑结构。在考虑起竖油缸摩擦力和碰撞力的基础上推导了多级液压缸的集中参数模型。考虑发射车架的柔性效应和起竖风载荷的影响,在ADAMS多体系统仿真软件中建立了武器系统的多柔体动力学模型。然后提出将武器系统与场坪的耦合关系分为位移协调关系和力学耦合关系,推导了法向和切向耦合力的表达式。基于以上分析,运用ADAMS与MATLAB/Simulink的联合仿真技术建立了武器系统与场坪的联合仿真模型。最后对车载导弹武器系统进行了起竖过程的仿真,并分析了场坪结构参数对起竖过程的影响,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结论。(4)根据混凝土面板的受压断裂过程,结合对发射安全性的要求,建立了刚性混凝土场坪承载能力的评价指标。考虑了起竖油缸的拉伸和压缩作用,并讨论了发射过程中的激励载荷,包括弹射力、附加载荷和接触碰撞力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含场坪柔性效应的发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发射动力学仿真,详细讨论了混凝土面板厚度和弹性模量对发射效应的影响。为了分析混凝土面板的损伤过程,推导了其受拉和受压损伤因子,并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含混凝土损伤本构关系的场坪结构动力学模型。最后对四种典型的场坪结构在发射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进行了仿真分析,对比研究了四种场坪的承载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为无依托发射场坪的选择和武器装备的设计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环境税是世界各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经济手段和长效制度安排。本文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视角,阐述了环境税作为政府设置的对市场经济主体发挥环境行为引导作用的环境价格
煤层气的开采受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块的主控因素各不相同。山西河东煤田三交区块构造简单,煤岩渗透率和临储比相对其他区块较优,含气性良好,是煤层气开采的优势区块,
作为指导性文件,历届中国共产党全国大民代表大会的报告都备受瞩目。从"富裕中国"到"美丽中国",笔者通过党的十二大以来党的纲领性报告中的不同阐述,试图总结社会发展的轨迹,
通过对医院办公业务需求进行分析,提炼出医院移动办公的三层应用模型:关键业务层、员工服务层和信息交流层,并对各应用层涉及功能进行了分析归纳。再根据移动应用的现状及特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从"网络成瘾"到"手机依赖",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以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归纳分析了网瘾和手机依赖症的概念界定、危害后果、原因分析及防治策
<正>聂莉芳教授是国内著名的中医肾病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从事肾脏病的中医临床和科研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汽车普及率的不断增加,使得人们日常出行的便利性与舒适性有了极大的改善。而伴随汽车增加而引发的一系列交通问题也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因此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了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后称“一五”),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中国工业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期间苏联帮助
隐形矫治技术是最新的计算机图象处理和辅助设计技术、快速成形技术应用于口腔正畸领域的产物,它的出现顺应了人们追求美观、舒适、健康的现代治疗观,深受广大患者和医生的青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了最突出的社会安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