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_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统购统销从1953年开始实施到1985年改行粮食合同定购制止,持续了32年之久,是共和国60年来执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重要制度之一。目前学界对统购统销制度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在统购统销制度形成的原因上还没有形成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共识。本文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料和各种报刊资料,系统梳理了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同时就与统购统销政策相关的几个问题予以辨析。1952—1953年粮食紧张局面是统购统销政策得以迅速出台的直接诱因。这次粮食局面的紧张并不是粮源发生了危机,而是商品粮食购少销多引起粮食价格上涨造成的恐慌。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调整粮食商业公司关系中处置不当,加上部分地区受灾和农民储粮备荒或惜售行为引起的。这次粮食购销危机为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出台提供了契机。贯彻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政治动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能有效的切断农民跟市场的联系,有效抑制农村自发势力,加强对农民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内首先把过渡时期总路线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联系起来的是毛泽东,这与毛泽东接受的苏联过渡时期理论和毛泽东对农村与农民定性分析密切相关。支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是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经济动因。粮食统购统销初期对工业化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稳定粮价和物价、保证国家建设和城镇居民用粮。从1958年开始,由于粮食增产乏力导致粮食供需矛盾进一步紧张,粮食市场价格大大高出粮食统购价格,粮食统购统销制度遂不自觉的以“剪刀差”的形式使农业资金流入国家财政和工业化建设领域,为我国工业化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利用行政手段平抑了粮食购销危机,稳定了市场物价和社会;二是为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资金支持,为初步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三是通过统购统销宣传,促进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同时也对开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其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限制了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了农村商品经济的活力;二是抑制了农村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稳定和提高。
其他文献
阐述铁苋菜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态习性,总结其栽培技术,以为药材或蔬菜种植户提供参考。
“我”之范畴特别为《庄子》一书所重视。然而在社会视域中,“我”之实现与“俗”的组织间,也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具体地看,《庄子》在“俗”、“人”与“我”三者的关系当中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童工现象十分普遍,上海则是典型代表。童工自身包含了丰富的属性,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童工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和职业构
考虑了具有时变生产成本的易变质产品经济批量模型.有限计划期内,单位生产成本、生产率以及需求率假定为时间的连续函数,生产固定成本则具有遗忘效应现象.当不允许缺货时,建立了以
在实赋范线性空间中考虑集值优化问题的强有效性.借助Henig扩张锥和基泛函的性质,利用广义二阶锥方向相依导数,得到受约束于集值映射的优化问题,取得强有效元的二阶最优性必要条
清朝主要通过督抚制度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先在地方集权于督抚再通过掌握对督抚的任免权以及设置其他官员等方式对督抚进行监督,进而集权于中央,实现中央集权专制。但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