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禅解》的诠释学考察

来源 :中国计量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易禅解》一书为明末四高僧最后一人蕅益智旭的著作,这本书的写作和完成发生在明王朝的最后崩溃和清兵南下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国家和人民饱经忧患之时;战乱的发生,士大夫的逃禅,动荡不安的社会现象,相信对于此书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涉及到学术和思想层面,我们认为晚明时代是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彼时中国佛教的某些教义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儒释之间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会通成为不可避免的重要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才能出现这样一种以佛学思想来解读《周易》的著作;因而对于此书的地位,相信不管是在易学史或者是在中国佛教史上都是不能忽略的。本文首先考察了本书形成时期的思想与社会背景,即易佛之间的会通以及整个社会思潮的变化。其次,我们注意到智旭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同样的没有放弃对儒家思想的宣扬,而非一味的从佛教的角度来去贬低儒家学说的意义。最后,本文从诠释学的角度,对《周易禅解》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章节进行了解读和分析,以期能够对于此书的诠释方法作一简要的梳理。
其他文献
中国的传统生态思想,在作为文化主干的儒家来说,是以"天人合一"为基调的.把天人关系作为思想的聚焦点,在人类生态环境陷入日益严峻的危机的情势下,它正得到国内外有识之士的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中国职业经理人,他们在中国经济舞台上开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中日显活跃。然而,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和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讨论了生产力视域中的地理环境的问题。全文由前言、主体和结束语组成。在前言中
在当前的技术哲学界,在讨论技术概念时,学者们集中对技术概念进行哲学的规范分析,即分析技术概念应当如何定义,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等等.但是,事实上,要分析技术概念应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