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来自广东和海南等不同果园的芒果炭疽病菌进行了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田间抗药性菌株的形成与杀菌剂的使用次数有关,频繁使用多菌灵的果园其病菌所形成的抗性菌株比率比很少使用多菌灵的果园高;敏感性测定表明,敏感菌株的最小抑制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低为0.110 μg/mL,而抗性菌株在多菌灵500 μg/mL下仍生长良好,抑菌率均小于6.5%;抗性菌株经继代培养10代后抗性几乎不变,说明其抗性稳定;对抗、感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对比测定并与MIC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菌株的抗药性无关;抗性菌株对甲基托布津、苯菌灵、特克多表现正交互抗性,对乙霉威和施宝克敏感;分别以抗、感菌株接种经多菌灵处理过的离体果实,前者感病程度与对照一致,而后者不发病。 参照Aeschynomene炭疽病菌的tub1和tub2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分别从芒果炭疽病菌对多菌灵(MBC)田间抗药性(MBC~R)和敏感(MBC~S)的菌株中扩增β-微管蛋白基因。结果只有以tub2为参照设计的引物扩增到了特异片段。进一步对全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该基因编码序列全长1344bp,编码447aa,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Aeschynomene炭疽病菌tub2基因高度同源。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相比,在198或200位氨基酸均没有发生突变,但在181、237和363位置氨基酸发生了突变。说明该菌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分子机制与其它真菌相同,都是β-微管蛋白发生点突变,只是氨基酸突变位点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