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的人脸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

来源 :新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F463878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脸作为人体重要的特征之一,有着非常强的区分性、恒定性和个体差别。包含了人脸检测、识别和追踪等。因为人脸优势明确,它有不接触、全过程简明及距离适中等技术上明显的优势,目前已经是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国家安防、交通、社区安全、智能车等许多与我们休戚相关的领域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近年来,人脸检测与识别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当前已经有很多方法能够快速而准确的对正面人脸进行检测。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多情况下会因为图像采集设备位置不佳以及被检测者有意或无意的不配合造成采集到的人脸图像不是正面图像。在进行人脸识别时,由于训练样本有限,会出现准确率低、运行慢及鲁棒性差等缺点。因此,人脸图像还是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鉴于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为了更好的提升人脸检测率和识别率,对前人的大量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算法。本文重要的研究贡献分以下几点进行阐述:(1)旋转人脸图像的检测算法研究。本文采用了改进的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旋转人脸检测算法。首先,将主成分分析(PCA)与SIFT方法结合,分别利用PCA方法的降维和SIFT算法的旋转、平移、缩放及部分仿射不变性快速完成旋转人脸的初检测。接着,通过眼、嘴部定位,提升检测准确率。最后,通过改进的AdaBoost算法训练分类器并计算关键点匹配率,完成旋转人脸的准确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及较新算法相比较,本文算法在保证了高检测率与高效率的同时错检率也明显下降。(2)利用改进HMM和RVM融合的方式进行人脸图像识别。先对原始样本进行降维及特征提取;再用HMM模型得到测试样本匹配度,形成特征向量;最后用RVM对得到的特征向量进行分类及识别测试,输出识别结果。在ORL人脸库验证算法的优劣度,实验显示,本文算法的识别率相较于其他对比算法有很好的优势,是一个能被应用的算法。(3)将本文的人脸检测与识别系统通过大量的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系统对光照、复杂背景、非正面人脸、不同表情的改变等都有非常强的鲁棒性和适应能力,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下也能保持较高的检测和识别准确率,并且检测与识别速率也有很大的提升。
其他文献
随着3G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通过手机等无线设备实现语音通信的现状。人们希望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无线实时多媒体业务,希望享受无线业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各种便
人类所接收到的图像,从成像开始到接收完成,总是存在种种因素,比方说硬件设备自身存在的缺陷和在传输过程中外界各种噪声对图像的污染,总会导致图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像对比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作为一种新的无线网络在军事部署和商业应用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WSN节点自身资源受限及部署在恶劣的环境中,使得网
无线通信技术起步并迅猛发展,导致了人们对频谱的需求量逐年递增。但是,能够用于分配的信道资源却越来越紧缺,这种现象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严重制约了
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对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研究已成为一种迫切需要,传统的优化方法难以解决复杂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在移动通信规模迅速扩张的时代,网络建设中基站选址问题
随着矿山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其对监控质量、图像无线传输等高级功能的要求日益迫切,从而对多媒体通信终端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针对国内矿用多媒体通信终端存在的图像压缩质
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是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的基本服务机制,随着WSN的应用深入各个领域,其所收集处理的数据包含大量有价值的敏感信息,但由于无线传感
随着通信产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的技术和标准不断出台。由我国自己提出的TD-SCDMA标准就是目前国际公认的3G三大标准之一。自提出并得到国际电信联盟的确认以来,TD-SCDMA标准
当前卫星地球站系统的多样性和设备专业性都很强,决定了不同的分系统多由不同的厂家提供。这样对各个设备进行监控的管理软件互不兼容,同时操作维护及系统升级都相当的不方便
为了缓解无线通信日益发展与频谱资源不足的矛盾,本文将MIMO技术和智能天线技术相结合,提出MIMO智能天线。MIMO智能天线就是在基站和移动台两端同时使用多根智能天线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