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岩作用下裂隙岩体力学性质及应力场-渗流场耦合分析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beil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岩作用是当今岩石力学界领域关注的前沿方向,它的存在和改变会引发岩土工程发生灾害性破坏。针对存在裂隙的岩体,当中的水存在的压力导致岩体逐渐失稳破坏。水-岩作用会改变岩石的物理性态与微观结构,削弱矿物颗粒间的联系,使受力岩体的变形加大、强度降低。水-岩作用最终会导致岩石微观成分的改变及原有微观结构的破坏,进而改变岩石的力学性质。工程岩体在这些因素所构成的动态平衡体系中的变形、破坏和稳定性是诸多工程学科需面临的共同问题。水-岩作用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与更接近实际的应用价值。   本文所研究的课题是依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74093:水岩作用下裂隙岩体流变-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以及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资助项目(2009ssxt299:岩石亚临界裂纹扩展与结构弱化过程控制),开展水-岩作用下裂隙岩体力学性质及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研究。主要工作如下:   1.测试了水-岩作用下岩石室内常规力学的相关性质。岩石的膨胀变形随着吸水时间的延长呈增长趋势,到后期则向一稳定值逼近;岩块强度弱化明显,ηc<0.75;岩石材料性质中的破坏荷载、剪应力、正应力参数值和粘结力c值在水-岩作用后均呈减小趋势,内摩擦角()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2.利用具有世界先进技术的Talysurf CLI2000三维表面激光形貌测试仪,以0.5μm的高分辨率对水-岩作用前后的五种不同岩性的试件进行形貌扫描。水-岩作用后岩石表面高度平均偏离基准而的程度和高度离散性变大,高度分布概率更集中,粗糙程度增大,在膨胀发生的同时,也伴随溶解、水解和碳酸化作用等的化学反应。岩性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二辉橄榄岩>混合岩>含辉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   3.在INSTRON1342电液伺服材料上采用双扭常位移松弛法对五种典型岩石进行水-岩作用前后岩石亚临界裂纹扩展和断裂韧度测试,确定了水岩化学腐蚀对岩石亚临界裂纹扩展及断裂韧度的影响,试验表明:在同一应力水平上,水-岩作用能加速亚临界裂纹扩展;水化学腐蚀后岩石的断裂韧度均小于其在空气中的断裂韧度。其中,水-岩作用对大理岩及斜长角闪岩断裂韧度的影响最大,斜长角闪岩在水化作用后其断裂韧度较空气中的减小了39.46%,大理岩减小了27.19%。   4.利用MIDAS/GTS软件的流固耦合渗流分析功能,分别计算无渗流效应与有渗流效应存在时两种状态下巷道在开挖过程中围岩稳定性。在考虑渗流效应时,巷道开挖后巷道周围的孔隙水压力随开挖面的水头压力减小而下降,下降区间数值呈现带状。开挖后竖直方向的应力值要下降30%左右,水平X方向的位移量变化不大,竖直Z方向的位移量则有较大差值,巷道开挖后围岩有使其径向收敛的效果。  
其他文献
混凝土耐久性问题是全球性问题,混凝土劣化的危害性已在全球达到共识。诸多国内外学者分别对混凝土中氯离子侵蚀、碳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混凝土耐久性问题是一个由材料、
大坝是承受巨大荷载的结构复杂的建筑物,随着坝体的增高增大,大坝的安全已引起坝工界的普遍关注。大坝变形预报是大坝安全监测系统中重要的组成,对于确保大坝安全运行具有极
密肋复合墙结构体系是一种新型节能建筑结构体系,在理论研究与成果应用等方面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并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密肋复合墙体作为密肋结构体系的主要承力构件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垃圾与日俱增,其中大部分是废弃混凝土。巨量的废弃混凝土的处理除了费用惊人以外,还会引起很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
在边坡工程中,节理岩体边坡稳定分析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领域涉及公路、铁路、水利工程、采矿等。在实际工程中,由于节理岩体边坡的受力特征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坡体失稳
随着钢结构的发展,高强度钢材已经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和桥梁结构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普通钢材钢结构相比,高强度钢材钢结构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因
随着我国地铁事业的迅速发展,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的安全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深基坑支护设计中,利用弹性地基梁m法计算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在我国工
学位
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是一个三维的空间结构,但目前在深基坑支护设计中,通常将基坑看作二维的平面应变问题,其设计计算结果往往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深基坑的变
在结构加层改造中以钢结构直接加层技术应用最为普遍,对于这种混合结构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中属于竖向不规则结构,加层部分普遍存在着下刚上柔等不利于抗震
随着震害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地震时的地面运动是多维的,因此将结构简化成平面模型并只考虑单向地震动作用的弹塑性分析不能全面反映和揭示结构地震反应的本质。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