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结构地震放大作用及反应分析

来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wcl929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实际震害表明,即使离震中较远的地区,高层反应也比较强烈,引起较大恐慌。一般而言,地震反应随着楼层增高逐渐增大。我国地震烈度表中提到:在高楼上人的感觉要比地面上室内人的感觉明显,但并不清楚具体放大程度和规律。本文对六栋典型混凝土高层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对比了不同场地条件和不同高度结构对地震的放大作用,得出了具体的放大程度及规律。这样高层上的人可以通过所在层的反应,来判断实际的烈度,减小高层上的人对地震的恐慌。剪力墙是高层结构普遍采用的抗侧力构件,然而剪力墙非线性数值模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尝试采用壳单元建立剪力墙结构数值模型,并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其可靠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如下:1、为研究不同场地条件和不同高度结构对地震动的放大关系及规律,选择了能充分反映典型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6栋建筑进行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坚硬场地上的高层反应较弱,楼层的放大作用不明显;中等场地上的高层顶部楼层反应较为明显,20层左右顶层放大约1.4~2.6倍,40层左右的高层顶层放大约2.8倍;软弱场地上的高层建筑反应最强,楼层放大作用特别明显,20层左右结构顶层放大约为2.7~3.2倍,40层左右结顶层放大约为3.9倍。2、为探讨高层上人对地震的感知情况,计算了这6栋高层各楼层加速度反应谱,楼层反应谱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峰值频带,分别对应地震动卓越周期和结构自振周期。医学研究及结构动力实验表明人的各种活动周期一般集中在0.33~1s,在此区段内,对应的楼层反应谱值随着结构楼层高度增加而增大,因此越到高层顶部人的感觉越为强烈。3、为讨论高层上人的感觉的宏观表现,计算出这6栋高层楼层加速度峰值,参照中国地震烈度表中人的感觉和对应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坚硬场地上的高层顶部人的感觉基本与地面实际烈度时人的感觉一致;而中等场地上20层左右比实际烈度时大1度左右,40层左右为比实际烈度时大1~2度;软弱场地上20层左右比实际烈度时大1~2度左右,40层左右比实际烈度时大2度左右。根据这些相关关系,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感觉对应烈度表中人的感觉,合理估计地震大小,从而减小高层上的人不必要的心理恐慌。4、为验证壳单元在建立剪力墙数值模型及其在剪力墙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可行性。本文采用ABAQUS壳单元建立建立墙模型并对其进行非线性分析,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模型较为合理。采用相同建模原理建立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高层结构,在大震下满足规范规定的层间位移角为1/120的限值要求。计算分析结果可为相关研究人员及工程人员参考使用。
其他文献
考虑到目前大量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桥梁结构的研究上,而忽略了桥面铺装层的受力和耐久性的分析。然而铺装层的破坏将直接导致桥梁不断增大的经济损失和桥梁的安全问题,本
徐变和收缩作为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固有属性,一方面会降低构件及结构的整体刚度,而另一方面会对构件和结构的整体变形特性及承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长期荷
稳定性问题在网壳特别是单层网壳结构设计过程中往往起着控制作用,对于形状复杂不规则的网壳结构,其稳定性不容易把握,因此设计中更加需要重视。本文以实际工程深圳市当代艺
基于冻土复杂多变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冻土区防灾减灾和工程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影响,以及近年来基于冻土蠕变,应力松弛和长期强度等宏观的流变性质和基于微细观结构观测的颗粒位错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相继召开,国内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应用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对于涉及重大公共安全的空间结构,深入分析健康监测资料以正确评估结
高速铁路线下结构沉降变形量级较小,最大沉降量通常只比沉降观测精度大一个数量级,且相对波动较大,因此,实测数据的微小波动会对预测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软土地基等较大变
饱和土作为土力学基本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己经基本趋于成熟,而非饱和土在实际工程中分布更为广泛,但由于其工程特性更为复杂,理论尚不完善。在岩土工程施工中,土体经
岩体中的结构面对整个岩体的力学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岩体在实际工程中承受静载作用的同时,也承受着循环荷载作用,研究裂隙岩体在循环荷载下的力学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
核安全壳是核反应堆防止核泄漏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正确、有效地评估核安全壳结构的扭转振动特性,关系到结构的抗震安全。核安全壳在维持核电厂正常运行,确保人员安全的同时
在近些年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交通建设的需要,大跨度桥梁作为交通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工程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风荷载对于大跨度桥梁的整体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