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社区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彰显。在各种社会制度与生活环境的影响下,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这两个群体发生了很大的转型,二者互动关系的形态也发生了转变。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是在社区共同体中,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这种互动关系随着制度的变迁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而专业社会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本文尝试从上海市H区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互动关系的实践中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在理论视角上,采用了“制度与生活”的视角,分析作为制度代理人的社区工作者和作为生活主体的社区居民在社区这一生活领域互动关系的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在研究方法上,借助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三种资料收集方法,梳理了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这两个群体的特征。基于对访谈材料的分析,本文将社区工作者与居民的关系形态归纳为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专业性关系三种。研究发现,社区工作者与居民的互动关系经历了从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专业性关系的演变过程,每一时期主导的关系形态有所不同,这种转变背后是基于社区工作者与居民的关系正在从人际信任走向制度信任、从人格化关系走向非人格化关系的逻辑。而且社区治理体制的改革、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和社区工作者职业制度的建立等正式制度自上而下地推动着二者互动关系的演变。与此同时,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互动过程中又自下而上产生了议事平台、自治项目、三会制度等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实践结果。这些非正式制度共同促进正式制度的变革,进而推动着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社区工作者与居民所建立的专业性关系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家对社会治理专业化要求的提高,专业性关系的建立会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够促进社区工作者与居民更好地建立专业性关系,从而提升社区服务的成效。所以本文最后从价值伦理、专业方法、专业队伍三个方面提出了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的方法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