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需要人们去拒绝。有时,我们不想帮别人做一件事,但又不愿意弄僵和对方的关系。这种情况下,面对不同的请求对象,人们会采取什么样的拒绝策略,会运用怎样的拒绝措辞,拒绝对方时的客气程度如何,这些问题都很值得考察。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在理解日本人的拒绝表达上仍存有很多难点。在进行国际交流时,应当对日本人的拒绝表达进行整体思考,深入理解日本人在表达拒绝意图时的文化心理,才能在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消除误解,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本稿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依据调查对象与请求对象的亲疏关系与社会地位,设定了七个会话场景,分别以日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为对象展开调研。从不同场面采用的拒绝策略、语义公式的使用情况,以及拒绝时的客气程度等角度考察了中日两国"拒绝"表达存在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并对其产生原因加以分析,以此明确中日异文化交流的特征。本稿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课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第二章综述了中日拒绝表达相关的先行研究,并分析了先行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方向。第三章综述了本论文的理论依据,主要从拒绝策略、语义公式、拒绝客气度这三方面开展论述。第四章是本稿的核心内容,说明了本论文所开展调查问卷的调查时期和方式、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目的,并对调查数据展开分析,从拒绝策略和语义公式的使用频率、语义公式的使用个数、拒绝的客气度这三方面,比较分析了不同场面中日拒绝表达展现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五章为结论,总结本论文探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课题。根据分析结果得知,面对不同的请求对象,中日双方采用的拒绝策略和语义公式的使用频率有所不同,不同场景使用的语义公式个数也有较大差异,拒绝时的客气程度也与请求者的亲疏关系及社会地位息息相关。此外,拒绝时的客气程度也与语义公式的使用数量有关,总的来说,拒绝时越客气,使用的语义公式数量就越多。希望本论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日双方的拒绝心理,促进中日交流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