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存在的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呼吸道常见疾病,是我国四大慢性疾病之一,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及体重减轻。体质指数(BMI)是用来评估人体营养状态的重要生理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BMI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呼吸科门诊及住院慢阻肺患者3 312例,其中稳定期1 103例,急性加重期2 209例。根据BMI分为低体重组(稳定期56例和急性加重期131例)、正常体重组(稳定期448例和急性加重期945例)、超重组(稳定期424例和急性加重期773例)及肥胖组(稳定期175和急性加重期360例)。采用Master Screen PFT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深吸气量(IC)、肺活量(VC)、残气量(RV)、肺总量(TLC)、RV/TL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呼气峰值流量(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单位肺泡容积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VA)、呼吸总阻抗(Zrs)、总呼吸阻力的振荡频率在5 Hz时的气道阻力(R5)、中心气道阻力的振荡频率在20Hz时的气道阻力(R20)、周围气道弹性阻力的振荡频率在5 Hz时的电抗(X5),分析BMI对肺功能的影响(以“%预计值”表示有关指标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并以肺功能等级为因变量,年龄、性别、吸烟史、吸烟指数和BMI为自变量,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慢阻肺患者肺功能的危险因素。结果:(1)1 103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年龄41~89岁,中位年龄66岁。其中男性698例(63.3%),吸烟者599例(54.3%);肺功能Ⅰ级397例,Ⅱ级492例,Ⅲ级182例,Ⅳ级32例。BMI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分别有56例(5.1%)、448例(40.6%)、424例(38.4%)、175例(15.9%);不同BMI组年龄、吸烟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吸烟患者占比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 209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年龄为41~95岁,中位年龄为70岁。其中男性1 424例,占64.5%,吸烟者1 215例,占55.0%;其中肺功能Ⅰ级477例,Ⅱ级997例,Ⅲ级562例,Ⅳ级173例。BMI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各组分别为131例(5.9%)、945例(42.8%)、773例(35.0%)、360例(16.3%)。不同BMI组年龄、吸烟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吸烟患者占比等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分级越高,BMI越低,肺功能Ⅲ/Ⅳ级的低体重慢阻肺患者较多,肺功能Ⅰ/Ⅱ级超重及肥胖的慢阻肺患者较多;(2)各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Ⅲ/Ⅳ级患者占比(64.9%、37%、27.4%、24.4%)均高于稳定期(42.9%、25.9%、13.7%、9.1%),而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肺功能Ⅰ级(21.4%、34.2%、38.2%、40.0%)占比高于急性加重期(7.6%、20.0%、25.4%、22.8%)(均P<0.05)。(3)在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低体重组IC%预计值、VC%预计值、FEV1%预计值、FVC%预计值、FEV1/FVC、MMEF%预计值、DLCO%预计值、DLCO/VA%预计值、R20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均P<0.05),低体重组RV/TLC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P<0.05);超重组及肥胖组IC%预计值、FEV1%预计值、FEV1/FVC、DLCO%预计值、DLCO/VA%预计值、R5、R20高于正常体重组(均P<0.05);肥胖组RV/TLC、FEV1/FVC、DLCO%预计值、DLCO/VA%预计值、Zrs、R5、R20高于超重组(均P<0.05)。(4)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低BMI是慢阻肺患者稳定期[OR(95%CI):2.316(1.206~3.554)]和急性加重期[OR(95%CI):2.457(1.647~3.669)]患者肺功能减损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随着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恶化,BMI下降,低BMI慢阻肺患者肺通气及弥散功能最低,因此,增加低体重慢阻肺患者的营养支持应成为慢阻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