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象思维是古人在生产劳动和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事物外部现象,经过人脑加工逐渐积累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用于认知事物,是人类最初的思维模式。传统中医学诸如阴阳五行、臧象学说、病机学说等就是在法象思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象思维渗透于理、法、方、药各个环节。宋代理学思想盛行,法象药理得以萌芽,金元以后逐渐形成并得到进一步完善,其中以金元四大家及其弟子们的贡献最为突出。法象药理归属于中药药性理论的范畴,是古代本草学家运用法象思维,依据药物的体质、色泽、气味等自然属性,并结合其生存的时空环境,反复推测和验证其可能的功效及其作用机理,经过长期的思辨和验证过程,最终形成的。明清时期的本草研究以实用性为主,本时期《药品化义》一书所创的“药母理论”就是将药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体、色、气、味、形、性、能、力八法为主体来阐释药物性能。该书在中药药理的发展进程中有承上启下的传承作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法象药理专著。目的:对《药品化义》中的法象药理内容做系统梳理,归纳整理出药物的分类依据以及“药母理论”的理论基础,探讨作者如何应用“药母理论”把握中药药性及其功效的。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专著、论文等,收集与《药品化义》相关的资料,挑选出可用于研究的版本;搜集与其相关的医史文献资料,归纳出《药品化义》中运用法象思维解释药物的内容,研究其药物分类依据。并结合频数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其运用“药母理论”解释药物功效的特点。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1)“药母理论”中各项之间的关系各项之间相互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药物“形”、“能”“性”皆是由“气”、“味”推导出来的;“气”“味”、“色”可推导药物归经。多种药性及相互作用构成了药物“力”。药物的性能与“力”是部分相关或不相关,表现为药物性能与“力”存在相对应的关系,亦或是药物“力”与药物性能相悖或者药物“力”不能依据药物性能进行合理解释。(2)“药母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包括“格物致知”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四气五味学说、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3)《药品化义》的法象思维对药物分类的影响将药物依据气血津液失调、五脏功能失常、外感六淫及内伤五邪等不同病机进行分类,应用“药母理论”解释药物功效。(4)“药母理论”对药效的阐释“药母理论”是法象药理的具体化,药色、气、味、药用部位等复杂多样决定了药物功效具有多样性,且通过炮制、剂量改变等方式可使药物功效的发挥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某些中药的功效带有双向调节性,表现在通过炮制方法的改变、剂量上的增减、采收时间的差异等方式使药物药性发生变化,产生相反的药效。2统计分析结果运用药物各项性能解释药物功效,使用频数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味>归经>体>能>气>色>性>气味厚薄>形。药物的“味”对比其他药物性能在解释药物功效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除辨药八法外,药物归经使用频数居第二位,在解释药物功效方面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结论:《药品化义》的“药母理论”通过辨药八法(体色气味形性能力),交相详辨共同阐释药物功效,提纲挈领解说诸药药理,辨析清晰,是法象药理的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