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欺负是指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相对较弱的一方所实施的攻击,通常表现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欺负行为通常可以分为身体欺负、言语欺负和关系欺负。学校欺负行为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攻击性行为,低年级儿童欺负行为发生的频率高于高年级儿童,男女儿童在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欺负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儿童欺负行为不但对欺负者、受欺负者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而且危害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因此,对儿童欺负行为的研究和干预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场所,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首先是在家庭中开始的。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抚养与教育,儿童逐渐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掌握了各种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从一个基本依靠本能生活的婴儿发展成一个合乎其社会角色系统的要求、被其所在的社会环境认可和接纳的人。在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过程中,家庭起了关键性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等家庭因素都可能造成儿童以后的欺负行为,而且有可能“培养”欺负他人或受欺负的孩子。因此,分析家庭如何影响儿童欺负行为是实施家庭干预的前提。在所有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中,如家庭物质条件、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家庭成员的教育背景、父母教养方式等,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根据父母对儿童的要求性和反应性水平,父母教养方式可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父母四种类型。在有关家庭理论中,依恋理论、社会学习论、家庭系统理论分别从儿童对父母或者抚养者的情感依恋程度、行为模仿、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妹关系的交互影响等角度揭示了家庭对儿童欺负行为形成的影响。上述理论分析表明,家庭对儿童欺负行为有较大影响,其中父母教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