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一场伟大的社会经济变革,它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此工业化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因此在发展模式上不可能再走发达国家以过度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严重破坏生态,“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来实现工业化的传统工业化老路,而是要把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它是我国长期以来对工业发展方式进行探索的结果,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可见,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深刻认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探讨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和实用意义。 为此,本文在认真研读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基础、内涵、特征及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经济增长因素、工业创新因素、人力资源因素、资源配置因素及外部因素等5个方面24个指标,构建了我国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在SPSS和MATLAB等统计分析软件的帮助下,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模糊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各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并对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检验。 最后,依据构建的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论文对重庆市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了实证研究,力图找出重庆市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在实施工业化道路方面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建议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