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过渡族金属氧化物单晶的生长及物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m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人们在过渡族Cu氧化物中发现高温超导和Mn氧化物中发现超大磁电阻效应后,过渡族金属氧化物的研究迅速成为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人们试图通过改变各种条件,如用不同的元素进行替代,外加压力、电场或磁场,采用光辐照等手段来研究材料的结构、电磁性能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原因,探讨其中的物理机制。   本文以部分3d过渡族金属氧化物单晶材料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在此类单晶材料中的元素掺杂效应和光磁效应。以期加深和拓宽对这些材料基态性质的理解。在Mn位掺Cu的钙钛矿结构Mn氧化物La1-xPbxMnO3单晶的铁磁区观察到了再入的金属-绝缘体转变(MIT)现象。实验发现这种再入的MIT温度T*随Cu掺杂量的增加而升高但不随磁场变化,此外在T<T*温区还存在明显的磁电阻(MR)效应,我们将观察到的现象主要归因于无序(由Cu掺杂引入)引起的载流子局域化所致。在Co掺杂的La1-xPbxMnO3单晶中发现随温度的降低,样品的磁化强度曲线依次出现3个转变,分别对应于高温区的短程铁磁关联、中间温区长程铁磁序的形成和低温区的团簇玻璃态,这些转变在相应的电阻率和MR曲线上也有反映。结果说明在这个Co掺杂单晶样品中存在着本征的相分离现象。Ti掺杂对Ca3Co4O9单晶物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当Ti掺杂量较小时,体系的面内电磁性质变化不是很明显,仅在掺杂量为0.8时有一个突变。而在整个掺杂范围内,体系的面间物性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掺杂量不同时Ti的占据位置不同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所有掺杂样品的面间热电势在低温下都有一个陡然上翘行为且磁场对此低温热电势有抑制作用,我们认为这里的低温热电势上翘主要来源于体系中自旋涨落的增加。在对层状Mn氧化物La1.2Sr1.8Mn2O7(LSMO-327)单晶的光磁效应研究中发现,其三维磁转变温度T3DC在波长λ=532nm的激光照射下明显地向低温移动,但二维磁转变温度T2DC几乎不受影响。我们基于LSMO-327的交换耦合各向异性以及光诱导载流子从O-2p(pz)轨道向Mn4+-3d eg(d3z2-r2)轨道转移对实验结果给予了解释。
其他文献
对混沌现象的研究是非线性科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混沌指确定性系统产生的类随机运动,看似毫无规则却又有一定规律。而混沌同步指两系统运动轨线最终趋于同一值(完全同步)。因混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中共中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回眸过去的30年,中国的变化令世人举目,令
O是低空电离层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离子,是广泛被研究的分子离子之一。它普遍存在于化学反应过程、燃烧过程中,但寿命很短,不易于探测。高分辨高灵敏的吸收光谱可以揭示分子离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执债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碎念念,万千抛盘,愁云漫漫心难静。”2010年7月中旬,一名债市交易员改写的宋词《雨霖铃》作品在市场上广泛流传,其中描写的是过去两周以来中国信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Beijing Electron Positron Collider,简称BEPC) 由直线加速器、束流输运线、储存环、北京谱仪 (Beijing Spectrometer,简称BES) 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 (Bei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分别就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优势以及多媒体课件在数学教学应用中的几点建议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目前空间飞行器关键构件所用的钢铁材料在复杂苛刻的空间环境下难以满足长期服役的技术要求,需要发展高强韧化、轻量化等综合性能更加优异的新材料体系。研究表明锆合金在未来
本文对两粒子纠缠态的远程制备过程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量子信息学发展进程,介绍了远程态制备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实现两粒子纠缠态远程制备的理
本文首先将朗道的非本征铁电相变理论推广到多铁性材料的研究中,对于多铁性材料来说两个初级磁序参量可以在不同温度出现,这与传统意义上的非本征铁电体是不同的,也是多铁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