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机制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OLED)不含任何贵金属材料。从理论上来讲,它可以使三重态激子通过反系间穿越(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RISC)变成单重态,从而达到100%内量子效率(In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IQE)。因此在学术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过去几年中,基于蓝光和绿光的TADF-OLED器件已经早早达到了30%的外量子效率(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EQE),甚至有的器件性质已经远超磷光器件的水平。反观红光材料,虽然在生物成像、传感器、通讯、夜视仪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发光峰位在580 nm之后的橙红光到红光TADF-OLED的EQE却很少能超过25%,这是由于能隙定律导致的非辐射跃迁速率提高以及在高电流密度下存在严重的三重态-三重态激子湮灭等问题,导致红光发展的相对缓慢。因此,需要设计新型电子受体,通过引入不同电子给体来调控其分子结构与光物理性质来获得优异的OLED器件的性能。本论文主要研究基于喹喔啉衍生物电子受体设计的高效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体系,具体内容如下:在第二章中,采用三苯胺作为电子给体、二氰基取代喹喔啉作为的电子受体,设计并合成了两个“十字”型D-A-D结构橙红光到红光TADF材料TPA-APQDCN和TPA-DBPDCN。基于这两个材料制备了不同掺杂浓度的器件,它们的最优掺杂浓度都是10 wt%,其中TPA-DBPDCN为客体制备的掺杂器件电致发光峰位为648 nm,CIE色坐标为(0.66,0.32),是标准的红光发射。其EQEmax为13.0%,CEmax为6.3 cd A-1,PEmax为5.5 lm W-1,但是在高电流密度条件下,表现出了严重的效率滚降,在1000 cd m-2的亮度时,器件的EQE只有1.1%。TPA-APQDCN的掺杂器件电致发光峰位为610 nm,CIE色坐标为(0.59,0.41),是橙红光发射。TPA-APQDCN掺杂器件的效率达到了目前已知报道的橙红光TADF器件最高水平,其EQEmax超过30%达到了31.3%,相应的CEmax为49.8 cd A-1,PEmax为59.0 lm W-1。同样的,在高电流密度条件下表现出了严重的效率滚降,在1000 cd m-2的亮度时,器件的EQE只有2.7%。在第三章中,我们通过调节电子受体共轭程度以及电子给体的个数设计并合成了三个基于苯甲酮并吡嗪受体和吩恶嗪给体的橙红光到红光TADF材料,即PXZ-PQM,DPXZ-PQM和DPXZ-DPPM。理论计算与测试表明这三个分子在HOMO/LUMO能级高度分离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单重态-三重态能级差(ΔEST)分别为0.03,0.02和0.05 eV。其中分子DPXZ-PQM展现了最优的光物理和器件性能,其掺杂薄膜荧光量子效率为88%,掺杂器件的光谱发射峰位为610 nm,CIE色坐标为(0.51,0.48),器件最大EQE达到了26.0%,是目前报道的效率最高的橙红光至红光TADF-OLED之一。更重要的是,在100和1000 cd m-2的亮度下,EQE仍然保持较高的20.1%和13.7%。因此,此项研究工作为开发能够同时实现高效率和低滚降器件的橙红光/红光TADF材料提供了一些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