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排气管开缝的旋风分离器减阻提效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l6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节能意识的增强,炼油厂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需要压降更低的旋风分离器。开缝式排气管在降低旋风分离器能耗上有显著作用,但开缝式排气管插入深度对分离器性能影响的规律目前还不很清楚。本文以PV型旋风分离器为基础模型,采用数值模拟与冷态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开缝式排气管进行研究与分析。同时,以降阻为目标,开发了结构更为简单的平旋流排气管结构。开缝式排气管插入深度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排气管的插入深度对于分离器压降影响与排气管下口直径相关。对于de/D取值0.33与0.41开缝排气管,随排气管插深的增加,压降先增大后减小,性能曲线呈拱形;对于de/D=0.50开缝排气管,随排气管插深的增加,性能曲线呈拱形的特征完全消失,压降一直降低。冷态试验结果表明:压降的变化趋势同数值模拟结果一致,效率随着排气管插深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特性。“拱形”特征随着排气管下口直径的增加逐渐消失,特征转变的值在0.41~0.50之间。开缝排气管de/D=0.33分离效率均高于de/D=0.50约5个百分点,两种结构均在S/a≈1.30具有最高分离效率,在高气速下,S/a≈1.7效率优于普通排气管,因此最佳插入深度S/a约在1.3~1.7之间,在高气速工况可以选择较大的插入深度。同时de159x5mm具有很好的低阻性能。旋风分离器排气管的开缝面积比α在0.6~0.8之间是合理的。对比PV型,平旋流结构有优异的性能。冷态试验表明随着入口气速的增加,平旋流结构减阻更明显,降阻幅度在25%以上。在排气管内切向速度与轴向速度降低更明显,这是平旋流结构阻力更低的重要原因。对比两种结构的径向速度分布,平旋流结构分布更加平缓,有利于气流中颗粒的运动。
其他文献
大庆葡南油田部分区块储层物性较差,常规衰竭开发和注水开发采收率低,急需探究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目标区储层渗透率范围为0.1×10-3μm2~10×10-3μm2,孔隙度范围为10%~15%。开展了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流速敏感程度中等偏强,水敏感程度中等偏强,酸敏感程度中等偏弱,CO2敏感程度弱,碳化水敏感程度弱。现场开发需注意控制注入流体流速以及矿化度,不需要考虑储层对酸
碳酸盐岩气藏复杂的孔隙结构是制约深层碳酸盐岩气藏高效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目前关于孔隙结构及其影响的研究不够直观和深入,关于气相流动三维可视化和裂缝、孔洞等对气井产能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有待提高。因此,开展了孔隙结构影响渗流特征及气藏动用的研究,从而指导碳酸盐岩气藏的高效开发。首先,利用两种分辨率CT扫描对碳酸盐岩三种类型岩心进行孔隙结构特征的分析;然后,通过地层条件下的气体渗流特征实验研究其渗流规律
近几年,体积压裂技术已成为储层改造的主流技术,转向压裂技术应运而生,即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加入转向剂,封堵高渗透通道和原缝,增强井底和水力压裂裂缝净应力,超过老裂缝中薄弱部位的破裂压力,形成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互贯穿的缝网系统,从而有效提高增产效果。压裂转向剂作为转向压裂中十分重要的处理剂,在封堵老裂缝及重新定位新裂缝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传统转向剂具有施工复杂、油层伤害、成胶时间不可控、返排不彻底等缺
油气井射孔的主要作用是建立井眼与储层的油气流通通道,便于储层的流体流入井筒,最终流向地面。射孔作业时射孔弹在爆炸的瞬间产生极大的射流速度并产生上万度的高温,套管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损坏,损坏的形式包括套管变形、出现裂纹等,套管的完整性失效问题严重威胁着后续的安全生产。针对此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射孔作业时地层和套管受力、套管强度以及套管防护等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考虑地层的弹性和塑性变形以及流固耦合
辽河油田稠油热采井的套损问题一直十分严峻。套损问题一直以来作用机理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涉及学科广泛。研究热采井的套损机理,解决热采井的套损问题对于延长油井寿命,提高油田产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整理和分析辽河油田稠油热采套损井的现场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初步归纳分析了套损的类型和原因。然后建立了热采井的温度场理论模型和应力场理论模型,并使用温度场模型做了实例计算。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套
随着油田后期开发的深入,华北油田注入水无效循环情况日益严重,急需油井堵水技术为其稳产增产、提高采收率提供保障。针对油藏堵水成功率低,耐温性差、选择性差的问题,本文优选及制备出一种油溶性树脂选择性堵水剂,提高堵剂的耐温性与选择性,最终起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作用。本文主要应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完成了油溶性树脂选择性堵水剂各组分优选实验以及选堵剂各组分加量的优化实验,得到了油溶性树脂选择性堵水剂(XDJ)的
低碳醇是一种良好的汽油添加剂,但目前通过合成气直接转化成低碳醇由于其较低的催化效率仍具有很大挑战。论文通过调变催化剂中的金属元素等手段提升了催化剂合成低碳醇性能。论文报道了表面活性剂包覆水热法合成的以Zn改性Mg Al氧化物作为载体的KNiMoS催化剂。Zn的引入减少了催化剂的强酸量,也减弱了载体与活性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催化剂的还原性,硫化度和MoS2的分布和堆垛度。K,NiMoS/Zn0.3
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其中,低渗挥发油碳酸盐岩油藏具有注水困难,生产气油比高的特点。针对该类油藏,利用采出气回注的方式进行开发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大多数专家学者通过实验以及理论的方法,围绕注气过程中气液混相形成机理、原油相态变化特征以及较低压力保持水平油藏和异常高压油藏中的注采参数优化等研究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论文主要以哈萨克斯坦典型碳酸盐岩油藏为对象,开展注气开发研究。让纳
我国东部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有的油田已经进入到开发后期,具体表现为含水率上升,聚合物注入压力升高,非均质储层中低渗层开发不足,注聚开发药剂用量大等问题。本文研究的某东部油田含水率达到80%左右,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进行周期注聚研究,以实现目标油田增产增效的开发目标。本文首先基于目标油田的实际储层特性,利用室内物理模型还原现场实际开发储层,确定了现场供聚合物的粘浓曲线,并测得在不同浓度下的聚合物流度
随着国内外对页岩气井、高温高压井和地层情况复杂的深井、超深井及水平井的勘探开发,油基钻井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切剂作为油基钻井液重要的处理剂之一,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能否保持有效的提切性能,是决定钻井液正常工作的基础。针对油基钻井液在施工过程中流变性难以调控,动静切力比较低、易发生沉降等问题,合成了一种适用于油基合成基钻井液的提切剂,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表征实验,同时,对其进行了流变性、电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