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储层地质学和沉积学为指导,综合应用钻井、录井、测试和各种分析化验资料,对临南油田沙三上第5砂层组进行了储层地质特征研究。系统开展了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和成岩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和储层分类评价,为进一步认识油藏分布和储量计算奠定地质基础。从渗透率模式、层内渗透率和夹层发育程度等方面表征了层内非均质性。研究区发育正韵律、反韵律、复合韵律和均质韵律;识别出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非均质性较强;隔层以泥质隔层为主,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平面上砂体多呈不规则条带状,砂体分布广而薄;其次为土豆状,为水下河流分道和河口坝沉积,砂体厚度大,孔渗性的平面非均质较强。从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和孔喉结构特征研究了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砂岩成分成熟低,结构成熟度高,街203井以中粒岩屑砂岩为主,街204井以中粒岩屑石英为主。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具有大孔粗喉、中孔中喉、中孔细喉和中小孔极细喉等四种孔喉结构组合类型。成岩作用控制了本区储层物性。成岩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属晚成岩A-B期,以压实、压溶、胶结、交代和溶蚀作用为主。压实作用导致原生粒间孔丧失,孔隙度减小。储层内胶结物含量的增加,导致岩石孔隙度降低。溶蚀作用对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交代物发生溶解而使颗粒间接被溶解,形成粒内及粒间的溶蚀孔,成岩作用使储层非均质性增强。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储层物性的参数与压汞特征参数将储层分为四类,研究区总体以Ⅱ类储层为主,Ⅰ、Ⅲ和Ⅳ类储层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