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针对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使用英汉语码转换的情况进行态度研究。目前,在此研究领域,大部分研究者针对目前的教学情况,对外语课堂上教师使用母语教学予以肯定,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功能、原因或动机进行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为以往研究者、教育者们提供了新思路、为如何更好的进行外语教学打开了新局面。然而这些分析仍处于表层研究阶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为教师外语课堂上使用母语找到了借口,从而使教师过量地使用汉语,剥夺了学生外语课堂上接受目的语输入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目的语的学习,因而并没有真正的解决如何在外语课堂上更好的使用英汉语码转换以提高目的语输入量的问题。
本文针对此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为支撑,以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及北京邮电大学四个班级的师生为研究对象,以如何提高教师课堂上目的语输入量为目的,通过课堂录音、调查问卷及访谈的方式收集材料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母语教学主要基于以下八个因素:1)不能用英语准确的表达;(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复杂句式的讲解、转换话题方面);2)引起学生的注意力;3)表达情感;4)强调;5)活跃课堂气氛;6)促使学生的理解;7)目的语中无对应词;8)翻译。(a:翻译练习;b:翻译/重复先前用英语说过的话);进而指出上述八种因素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并非前人研究中所呈现并列关系,除在7)、8)(a)情况下教师不可避免需借助目的语完成教学外,其他因素主要因教师与学生目的语水平有限所致。笔者指出这些因素是可以通过提高语言能力消除的,因而从长远来看称其为“消极因素”,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此问题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最后,笔者进一步提出,仅仅关注目的语的输入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外语课堂上不仅要关注目的语输入的量,而且还要关注目的语输入的质这一“两手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