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目的:运用数据挖掘的技术,从多角度揭示陈宝贵教授治疗慢支的用药规律;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数据挖掘的高频证型核心处方治疗慢支的潜在作用机制;初步将高频证型核心处方运用于临床实践,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一些参考与依据。研究方法:1.选取陈宝贵教授在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期间诊治的慢性支气管炎病案152例,作为原始病案资料,运用Excel软件记录并整理医案的基本资料,成立对应的数据库,使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运用数据挖掘的技术,从多角度揭示陈宝贵教授治疗慢支的用药规律;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数据挖掘的高频证型核心处方治疗慢支的潜在作用机制;初步将高频证型核心处方运用于临床实践,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一些参考与依据。研究方法:1.选取陈宝贵教授在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期间诊治的慢性支气管炎病案152例,作为原始病案资料,运用Excel软件记录并整理医案的基本资料,成立对应的数据库,使用相应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利用Excel进行频数分析;利用R软件对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研究;将包含药物及证型的数据库导入Liquorice软件,设置相关系数,绘制药物-证型关系复杂网络,并总结得到高频证型核心处方的基本组成。2.利用TCMSP数据库收集高频证型(外寒内饮型)核心处方中药物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与获得的慢支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核心处方治疗慢支的潜在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核心处方-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得到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构建PPI网络,利用“Cyto NCA”插件及R软件筛选出PPI网络中的核心靶点;使用R软件对核心处方的核心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3.初步将高频证型(外寒内饮型)核心处方运用于临床实践。选取20例外寒内饮型慢支患者,给予核心处方中药治疗,记录治疗前后外寒内饮型慢支患者中医证候积分、LCQ问卷评分的变化,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数据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纳入的15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平均年龄58.4岁。就诊节气频数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冬至、小寒、大寒、大雪、惊蛰,就诊于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人数分别为:43例、21例、25例、63例。涉及症状73种,有30种症状出现的频率高于5%;舌象中舌质7种,舌苔7种;脉象10种;涉及外寒内饮证、痰热壅肺证、肺气虚弱证、痰湿阻肺证4种证型,出现频率依次为:34.21%、24.34%、22.37%、19.08%,其中,外寒内饮证为本研究的高频证型。共涉及113味中药,其中使用频率高于4%的中药有45种。用药以温热为主,寒凉及平性药物次之;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甘味药,其次是辛味药,辅以苦、酸味药等;药物归经以肺经为主,其次为脾、胃经、涉及五脏。根据关联分析、聚类分析、药-证关系网络图并结合临床,得出陈宝贵教授治疗慢支的核心药组为“麻黄、细辛、半夏、厚朴、黄芩、甘草”。根据聚类分析将陈教授治疗慢支的药物分为8类。常用配伍药对及药队有麻黄-细辛,苦杏仁-厚朴,石膏-麻黄,枳壳-厚朴,黄芪-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陈皮-茯苓-半夏,瓜蒌-黄芩-厚朴等。2.各证型基本处方:外寒内饮证的基本处方为:麻黄、细辛、半夏、厚朴、黄芩、桂枝、干姜、五味子、白芍、鱼腥草、甘草。痰热壅肺证的基本处方为:麻黄、细辛、半夏、厚朴、黄芩、苦杏仁、陈皮、瓜蒌、芦根、桔梗、鱼腥草、前胡、石膏、浙贝母、桃仁、甘草。痰湿阻肺证的基本处方为:麻黄、细辛、半夏、厚朴、黄芩、苦杏仁、佛手、化橘红、枳壳、砂仁、葶苈子、白术、茯苓、桔梗、甘草。肺气虚弱证的基本处方为:麻黄、细辛、半夏、厚朴、黄芩、苦杏仁、陈皮、芦根、灵芝、黄芪、紫苏子、党参、防风、白术、茯苓、甘草。3.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高频证型(外寒内饮型)核心处方中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有槲皮素、木樨草素、山奈酚、汉黄芩素、β-谷甾醇等,其可能作用于MAPK3、MAPK1、AKT1、TP53、STAT3等靶点,通过MA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多条通路发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作用。4.通过对20例外寒内饮证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外寒内饮证核心处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在治疗7天及治疗14天后均有明显变化(P<0.01),治疗14天后总积分改善最为明显;治疗14天后患者主症体征、次症的各单项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14天后患者LCQ评分有明显改善(P<0.01)。提示外寒内饮证核心处方可改善患者咳嗽、喘息等临床症状,且症情改善情况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更明显。结论:1.通过数据挖掘,明确了陈宝贵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用药规律及特点,并总结得到高频证型核心处方的基本组成。2.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高频证型(外寒内饮型)核心处方主要通过抗炎、抗氧化,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初步证实了外寒内饮证核心处方可改善慢支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日后临床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外阴硬化性苔藓(vulvar lichen sclerosus,VLS)在女性外阴皮肤病变中,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非瘤样病变疾病。此病以长期反复发作的外阴瘙痒、外阴皮肤及粘膜皲裂疼痛不适、外阴皮肤及粘膜色素减退甚或变白、外阴组织萎缩粘连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且以目前的临床治疗手段而言,尚无法对该病做到彻底根治。因此,该病患者不仅在身体上承受着病痛折磨,心理上也在不断地承受着压力。外用涂抹激素及维生素E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现代文献中针刺及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取穴及用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观察调理脾胃针法联合调中降糖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文献研究方面:广泛收集现代文献中针刺及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相关文献,其中现代文献源为中国知网CNKI(1979~2020)、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2020)、维普数据库VIP(1979~2020)和万方数
目的:观察养血柔肝针法治疗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合并情绪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2型糖尿病合并情绪障碍患者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思路和临床方案。方法:将符合肝郁脾虚型的64例2型糖尿病合并情绪障碍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32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均先予糖尿病常规治疗,盐酸氟西汀分散片(Patheon France,20mg,Qd)以抗焦虑、抑郁状态。观察组采用养血柔肝针法加减
目的:采用证候学调查方法,明确卒中后痴呆(PSD)的证候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观察调神益智针法治疗卒中后痴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卒中后痴呆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1.证候调查:本研究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制定卒中后痴呆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进行证候学调查,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SD患者的证候分布
目的:此次临床观察旨在探讨健脾调枢法所制定的中药方对脾虚气滞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评价主要从便秘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首次服药起效时间以及复发情况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力在客观了解健脾调枢法中药方的治疗作用,为功能性便秘的施治提供新思路。方法:将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科确诊为功能性便秘的患者经过辨证筛查,将证属脾虚气滞型64例纳入,随机分两组,各32例。在
目的:探讨不同影响因素下玫瑰痤疮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发病特点,完善玫瑰痤疮的中医辨证体系,为玫瑰痤疮的辨证论治及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依据,同时为其预防及治疗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通过对2019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的129例玫瑰痤疮患者进行《玫瑰痤疮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对所收集病例的的性别、年龄、皮疹特点、生活习惯等情况以及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与探讨。采用Excel
目的:观察理筋刺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研究非特异性腰痛的新的取穴点与针刺手法。方法:将46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理筋组(治疗组)针刺治疗穴位选取:胞肓、秩边、承扶上1寸、大横、维道、肾俞、大肠俞、气海俞、肓门、志室、腰眼,进针后针刺方向朝向病灶区斜刺,押手在针刺点旁针点运行方向轻触,常可见到肌束抽动或押手感到肌颤动感,后稍退针同方向再刺,至无肌束抽动,退针至皮下
目的:观察应用“合谷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面瘫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将所有符合本试验纳入、排除标准的66例周围性面瘫后期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参照由高树中教授主编的《针灸治疗学》中关于面瘫治疗方法的选穴,进行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应用"合谷刺"法进行治疗,取穴:由阳白进针,沿丝竹空、攒竹、鱼腰方向平
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观察巨刺足三里、阳陵泉和常规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差异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研究方法:所纳均为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选自2020年1月-2021年2月,60例患者均在武清中医院针灸专家门诊进行临床观察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针刺足三里、阳陵泉进行干预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进行干预治疗。操作方法:试验组取患者健侧的足三里进行针刺,垂直刺入,
目的作为世界常见三大疾病之一的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而脑卒中导致的吞咽障碍是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临床治疗的一大困难,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针刺疗法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是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常见疗法,苍龟探穴针刺法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相较于传统针刺手法,苍龟探穴长于疏经通络、活血行气,对于治疗邪气深入的疾病很有效果。因此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比较,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