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区公共交往空间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minjiangfash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园区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首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科技园区,目前园区面积已达到488平方公里,覆盖北京市全部十六个区县。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由最初的企业集聚、产业集聚逐渐发展为以创新为主导动力的创新集聚型园区。科技园区的创新模式由“线型创新模式”发展演化为“网络创新模式”,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已成为科技园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园区中的公共交往空间是构建科技园创新环境的物质载体,园区中很多创新性的想法都是在公共交往空间中获得。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公共交往空间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公共交往空间并不利于吸引园区工作者来此进行公共交往活动,公共交往空间对园区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创新集聚的形成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回顾和展望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公共交往空间,并以三家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软件园一期、丰台园东区二期和联东U谷金桥产业园)为研究对象,深入评估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公共交往行为和空间特征,以及公共交往空间的满意度。以此为研究基础,提出中关村科技园区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理论框架和相应的优化设计实证研究。论文包括六章,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为本文的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章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进行回顾和展望。第二部分为分析问题,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这一部分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交往空间的使用者,通过对三家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公共交往空间使用者进行调研,了解公共交往活动的行为和空间特征以及使用者对公共交往空间的满意度。结合调研数据和研究结果找出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公共交往空间的现状问题。第三部分为解决问题和实践研究,为文中第五章和第六章。结合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公共交往空间现状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的公共交往空间的优化设计理论框架,并应用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对一家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软件园一期)已建成的公共交往空间进行优化设计,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其他文献
该文首先从汉地佛教及其建筑艺术的发展背景加以考察,理清了佛塔、佛寺、石窟寺三种佛教建筑类型室内空间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从文化层面分析了这一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中国与外国
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能源危机,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病态建筑综合症"等问题,都向当代建筑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文的基于气候缓冲区的建筑设计,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以建筑的整
医疗建筑是公共设施中社会性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医疗建筑也在医学模式、服务模式
该文针对压力提出了一套数据采集系统——离线式超低功耗压力数据采集系统.为此系统开发出了超低功耗的智能压力数据采集分时记录仪(简称压力数据采集仪),用于采集、存储数据
该文目的在于探讨信息时代到来对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该文以大学校园信息化的研究成果为出发点,从建筑及规划学科的角度,探讨信息时代到来对大学校园建筑个体带
该文针对近年来中国城市商业步行街外环境照明设计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试图通过对商业步行街外环境照明的本质及其对人所产生的特殊行为心理的探讨,重
该文是以葫芦岛海滨区域为研究背景,对海滨区域的城市设计的阶段性成果,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并对设计过程中,所思考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总结.通过实践探讨城市滨海区规划设
水是生命之源.乐水亲水,近水而栖,是人类天性的反映.远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发出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感叹.水不仅给生命以滋养,而且还具有很多实际的用途.在环境景观设计
该论文综合运用建筑类型学、结构主义、现象学等理论和方法分别从空间要素、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三方面对北京旧城历史地段的空间进行解析.首先归纳出空间要素各自的原型,并从
现如今,各城市为了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重视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的建设,而城市夜景作为展示夜晚城市形象的窗口,得到了城市政府部门的认可。目前,虽然国内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