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导向的综合医院门诊楼设计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pei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疗建筑是公共设施中社会性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医疗建筑也在医学模式、服务模式及信息技术等方面发生变革。我国门诊建筑在现阶段除了解决基本的功能流线外,已在空间环境设计、使用人群特性思考、智能化高新技术运用等方面取得不小进展。  随着逐渐庞大的建筑体量与越发复杂的功能需求,门诊楼内部交通负荷过大,流线混乱,重点空间拥挤不堪等种种问题也凸显出来。究其原因,除了就诊量过大及使用者个体差异等一些不可控因素外,还存在就诊流程复杂不清晰,科室种类繁多布局不统一,空间难于认知特征不明确等原因,导致空间的导识性差,即忽略了适度地导向设计。  导向设计通常被理解为单纯的标识设计,但标识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且存在个体认知差异,仅仅依靠标识很难形成明确导向。因此,门诊楼除了要不断完善标识设计,更应重视对空间导向部分的研究。  论文对综合医院门诊楼与空间导向理论的研究背景、发展及现状进行介绍,明确相关概念,进而通过文献分析、理论阐释、实地调研等方式对门诊楼的空间组织模式以及空间导向作用肌理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提出相关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对理论及方法进行验证,完善了门诊楼的导向设计体系。  首先,论文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做了阐述。通过对当代医疗建筑发展以及门诊建筑变革与现状的分析,引出门诊楼中导向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对比与分析,总结目前研究不足的同时获得有益启示。  其次,论文对空间导向的基础研究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对导向设计的概念进行拓展并重点介绍空间导向的相关概念及作用。同时,对图式思维理论、认知理论及寻路理论进行引申,指出图式思维理论对空间导向具有指导作用,认知与寻路理论对空间导向具有较强的影响。为接下来的门诊楼解析提供基础支撑。  第三,论文以空间导向为基础对综合医院门诊楼进行现状解析。通过对门诊楼建筑特征与人群特性的分析,结合对北京几所综合医院门诊楼的实地调研,运用图式思维方法对功能组合与路径结构进行图式解析,以认知与寻路理论为基础对节点设计与界面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目前门诊楼在空间导向设计方面的共性与问题,得到课题研究所需的现状分析材料,为设计方法的提出提供依据。  第四,论文总结综合医院门诊楼的空间导向设计方法。对以往固有的门诊楼设计理念进行更新,进而概括出空间导向设计的三个要点。借助实地调研及文献中的优秀案例,分别从合理功能划分、建立区域层次、明确路径结构、丰富路径变化、突出个性节点及强化区域界面这六方面详细阐述空间导向设计方法,突出本研究的实践性与科学性。  第五,通过案例分析进行设计方法的验证与补充。以工程项目为案例,在设计时针对门诊楼的功能组成、路径结构与节点设计这三部分利用空间导向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应用与验证,也是对前文的检验与补充。
其他文献
该文从建筑形式角度出发,探讨建筑创作中作为形式要素之一的——曲线. 文章通过对建筑创作中常用曲线进行分类,总结出它们的主要物理特性,然后结合大量实例,描述曲线在建筑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风景环境和建筑开发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风景区建设存在过度趋同化、过度城市化、过度商业化、过度人工化等不良倾向.迫切需要探索人、自然风景、建筑和谐
该文首先通过对著作权法和专利权的分析引出建筑形象的原创性的概念,然后根据对建筑设计的不同指导意义,对原创性的不同层次加以分析,得出建筑原创性的层次类型.接着对原创性
本文根据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高等院校发展的需求,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大学的现状和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探讨了这种关系对两方面的深刻影响。第一部分:高等学校与城市的关系,论述了校园的
本文着重于在依托建筑学的基础,结合人文、历史、社会等多学科对江南传统私家园林试着作一些讨论方法上的探索。在目前的多学科对于园林的共同解读中,大致的解读方法隐约呈现出
该论文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是叙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是理论研究.第二章简述了购物中心及其发展趋势,引入环境的观念分析购物中心.最后
本文主要探讨了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保护经验,并且介绍了部分国家和城市的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实际做法。另一方面,对中国目前有关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进行制度
该论文从当前中国景观设计发展现状和创作理论研究形式的分析入手,系统考察了建筑创作与景观设计趋向一体化的时代背景、内在动因及发展走向,结合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
该文首先从汉地佛教及其建筑艺术的发展背景加以考察,理清了佛塔、佛寺、石窟寺三种佛教建筑类型室内空间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从文化层面分析了这一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中国与外国
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能源危机,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病态建筑综合症"等问题,都向当代建筑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文的基于气候缓冲区的建筑设计,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以建筑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