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驻波场中原子的动力学行为和量子态的隐形传送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mzx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主要讨论了原子在辐射光压力作用下的冷却与囚禁的基本理论.通过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提出了实现任意二粒子和三粒子量子态的隐形传送的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当选择负失谐时,原子将受到来自激光场的阻滞力,在它的作用下,原子沿激光束方向的运动速度大大减小,温度降低,表现为冷却效应.当激光场强度比较弱时,作用在原子上的力为洛化兹型,随着激光强度的增加,依赖于速度的零阶力在零速度附近方向发生了反转,出现了扭结现象.力的高阶谐波项随着激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而且偶次高阶项的作用与零阶项的作用相同,奇次项的作用与此相反.虽然在激光强度较强时力的奇、偶高阶项的整体作用往往大部分相互抵消,但与弱场时高阶谐波项的作用可以忽略存在很大差异.如果通过激光冷却能使原子速度降至很小甚至为零,光压力的作用将使原子被较稳定地囚禁于激光驻波场的节点和反节点处,其稳定程度取决于该处光压力曲线负斜率的大小、对应势能的势阱深度以及动量扩散系数的大小,因此,如何在实验中合理选择激光强度、失谐量等显得尤为关键.该文从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的讨论出发,给出了两体纠缠的四个正交完备基及其测量方法,从未知量子态的隐形传送的基本原理出发,讨论了三粒子任意量子态的隐形传送过程,并讨论了推广到多粒子任意量子态的隐形传送的可能性.从基本的量子逻辑门讨论出发,对单粒子、二粒子任意量子态的隐形传送过程建立了量子逻辑电路,为量子态隐形传送过程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该文提出了三粒子任意量子态的隐形传送方案,当发送者(Alice)对她所拥有的粒子进行三次联合Bell基测量并将结果通过经典通道告诉接收者(Bob),Bob对其拥有的粒子进行相应的幺正变换,即可重建初始量子态,而成功实现量子态隐形传送的概率与量子通道的形成有关,若选取最大纠缠对,成功实现量子态隐形传送的概率为1,既确定性隐形传送;若选取非最大纠缠对时,成功实现量子态隐形传送的概率取决于三个非量大纠缠对中的三个较小系数,即概率性隐形传送.由于环境的影响以及量子系统的退相干,非最大纠缠具有普遍性,因此概率性隐形传送更具有实用意义.
其他文献
大师的画布
期刊
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四部分内容和结果: 一、利用变分法将孤子和辐射场相互作用问题转化为粒子在势阱中的运动规律加以分析,表明:当放大因子γ=1时,由于势函数不能取负值,且曲线
我国的女子足球,汉代就有记载,而唐代宫廷尤为盛行.rn唐代宫中“女足”整体水平很高,被视为“皇家女子足球队”,宫中会定期举行“女足”比赛.“女足”与“男足”有所不同,其
期刊
为了探索Higgs粒子的存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将于2005年建成最新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这对验证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作为LHC上紧凑型μ介子螺旋探测器(
学位
半刚性振转靶(SVRT)模型把参加反应的多原子分子处理为两个基本的刚体,这两个刚性部分能沿通过它们质心的直线做一维振动,另外它还象一个刚性转子一样在3维空间中运动.我们把
电子能量损失符合谱仪是研究原子分子的结构以及电子与它们的作用过程的有利工具.多路时间-数字转换器(TDC)测量正,负离子的飞行时间来提供离子信息.由于它能测量一次事例中
1946年,Bloch和Purcell等人发现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现象,自此之后,NMR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前后共获得了五次诺贝尔学奖,彰显了其重要
分叉网络结构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由于分叉网络结构在许多应用中所具有的特殊优势,近年来它已成为人们争相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大多数研究人员研究的是对称分
本文首先介绍了磁电阻材料研究概况,分析了巨磁电阻效应的常见的几种理论模型。实验制备了Fe/Al_2O_3/Fe隧道结、Co/Al_2O_3/FeNi隧道结和Fe_xCu_((1-x))系列颗粒膜等多种磁性薄膜样品。详细介绍了样品的制备和颗粒膜的加热退火处理过程。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TM)观察颗粒膜样品的表面形貌;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颗粒膜样品进行物相分析;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Co/
玻璃材料的光敏性是指某些玻璃材料受紫外光照射后其折射率会发生永久性改变.利用玻璃材料的光敏性可以方便地制作光纤光栅及平面波导光栅等元器件,在光通讯及光传感等领域有